《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课题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1、能够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并判读山坡的陡缓;
2、能够在不同的地形图中识别出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能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按照要求画出地形剖面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不同地形部位,并判读山坡的陡缓;
难点:不同地形部位的识别。
学情分析
新课标标准除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外,非常重视学生能力、智力的培养,尤为注重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去理解学习过程。在该本部分内容,课标注重联系实际和动手制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法学法
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讲授法等
教学流程
师生双边活动
旁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
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引入:
此时,课件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教师解释: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的。
通过问题来导入新课,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教师课件展示图1.35,让学生读图并告知学生:在学习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之前呢,我们得先了解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就是海拔和相对高度。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并请同学与大家分享。在熟悉了这两个概念之后,教师顺势提出两个问题:①甲、乙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 ②甲乙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2、教师课件展示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说出什么是等高线。然后让学生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 ,思考并小组讨论: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
在学生得出等高线地形图是由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与地面相截,并将截面投影到水平面上再缩小到图纸上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东侧山坡较陡,西侧山坡较缓,那它们绘制到等高线地形图中有何区别?引导学生得出: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接着,教师展示一组照片,分别是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地形部位,后在图1.36中找出这些地形部位,并观察这些地形部位投射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有何特点?学生观察,并小组讨论。同时,教师展示图1.37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带领学生总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这些地形部位的特点。
等深线的判读和等高线类似,教师展示一幅等深线的图片,学生观察体会,教师不再讲解。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师先用课件展示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并分析其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区别。同时,教师展示图1.43 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学生很容易感受出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比较容易的判读出各种各样的地形以及地势的起伏。接着,教师逐个介绍这幅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三、地形剖面图
承转:在生活中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人们绘制出了地形剖面图。
那地形剖面图是怎么绘制而来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同学们先阅读书中地形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尝试着将书中的地形剖面图绘制完整。教师在学生自己尝试着绘制地形剖面图时给予适当的提醒和帮助。
学完两个概念之后随即抛出问题,来检测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得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对比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给学生清晰的感受,分层设色地形图更加直观。
让学生自己探究、绘制地形剖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读图、绘图等方法,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懂得了海拔高度及相对高度的含义,熟知了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通过从图上获取信息,为生活提供方便,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当堂检测
课件展示3题选择题,主要为本节课重要知识点的辨识。
五、板书设计
海拔
等高线地形图 相对高度
常见地形部位
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五种地形类型
地形剖面图:绘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