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所用教材
2012新课标人教版教材
章节名称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时
1课时
一、课标分析
·课标内容: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课标分析: 本课目标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都有所了解,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居住地非常的熟悉,在学习了世界的人口、语言和宗教后,学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和人们关系十分密切。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三、教学目标
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人地观念这四种能力是地理的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最本质的东西,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我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制定出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说出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分布、发展及民居的影响。
3、了解世界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内容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新
课
导
入
播放视频《空中看集宁》,解释什么是聚落,集宁是城市,那么我们的居住地除了城市还有?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
标
解
读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说出自然环境对聚落分布、发展及民居的影响。
3、了解世界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明确学习目标
环节一
目标一: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①课件展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图片:
②完成下表:
通过:a、观察图片
b、联系实际(城市、郊区)
③展示表格:
乡村
城市
道路交通
人口
建筑
生产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调动课堂气氛
以各小组回答人数多为优胜
环节二
目标二: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聚落一直就是这样还是在不断发展中呢?
今天,我们将一起见证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①展示课件:聪明的开拓者---安居乐业:
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地方有一块世外桃源——开拓谷。有一天这里开了一群聪明的开拓者,他们在这里建设自己的聚落,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丰硕的果实……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生活……
②开拓谷的环境和气候:
a、开拓谷的地形 b、开拓谷的气候
今天你们每个小组是这些聪明的开拓者。
?⑴利用开拓谷地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开拓谷的自然条件。
⑵并总结在开拓谷能形成聚落的原因。
⑶给自己的聚落选址(A、B、C);并说出原因。
⑷A、B、C那个聚落将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那个不能,并说出原因。
通过情景带入,让学生能利用资料进行归纳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聚落地址,并总结原因
教师总结
环节三
目标三:聚落的分布
随着时间,我们的聚落也发展的越来越好……
我们将派遣考察团外出考察。
于是,我们将派出考察团去外面进行考察,发现一些想象,拍了照并发现一些问题:
?①在什么样的地方聚落分布较为密集?在什么样的地方聚落分布较少或没有?
?②不同自然环境,聚落的形态一样吗?是什么?
学生通过图文资料就可以掌握,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简洁高效。
环节四
目标四: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我们考察图去了很多地区,拍照并收集了当地自然环境资料。
①西亚民居
②东南亚民居
③窑洞
④蒙古包
这个教学环节将地理教学与平时的观察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
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归纳,小组代表陈述,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环节五
目标五: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同学们,聚落和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一起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课件展示: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以及水城威尼斯等。
思考①:一些特色鲜明的聚落正在消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思考②:读下面这则新闻,同学们有什么感想?我们该不该保护这些特色民居呢?
2014年5月12日,人民网讯,北京的四合院,从乾隆时期的4万个到如今仅存的3000多个。据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的四合院因人口众多,缺乏修缮而破败不堪,还有一些修缮却改作他用的四合院又因为迁走原住居民而缺少市井气息。对此,原国家文物局局长马自树呼吁:北京四合院正走向消亡,需要更多的保护。
运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世界与中国特色聚落
让学生通过辩论 ,改变单一学习方式,培养发散思维
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聚落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 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聚落的形状有团块状、条带状
板书设计
聚落的概念:
聚落的形式及差异:
聚落与环境
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世界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课堂反馈
1、读图,回答①--③题。
①甲图所示为 聚落,乙图所示为 聚落。
②据丙图中的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
③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2、读聚落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B聚落的规模最小,主要原因是 。
②C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有 。
③图中A聚落的规模最大,原因是 。
④从图中资料可以看出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有 。
3、在许多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空前的重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B.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雕塑和壁画的侵蚀
C.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D.在故宫里面建大型商场以吸引游客
学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