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课 题
序言《与同学们谈地理》 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明确地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多媒体展示等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
2、通过谈话、小组活动等学习方法,培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理,了解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用地理思想武装头脑,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
教学
准备
︵
含
资料
辑录
或
图表
绘制
︶
多媒体教学课件、书本
板
书
设
计
与同学们谈地理
学习内容 地理思想
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1、综合分析
地 人 2、因地制宜
气 城 3、可持续发展
水 区域 农 4、读图分析
生 工
土 交
︵
课
外
︶
作
业
设
计
预习书本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
后
记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课堂要求
地理学什么(What)?
为什么学地理(Why)?
首先在上课前先明确几点课堂要求:
1.纪律: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不讲闲话,不做小动作;
2.笔记:勾画、补充重点内容;
3.作业:按时完成,杜绝抄袭;
4.评分制: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
好,现在我们一起愉快地进入地理学的殿堂。这节课,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地理:1、地理学习些什么内容?(what层面);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Why层面);3、我们怎样更好地学习地理?(How层面)。
虽然地理看似是一门新的学科,但其实同学们在小学时的科学课上就已经接触过一些地理知识了,那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你们的地理知识储备量怎么样?
一、这些论断是对还是错?(问题详见课件)
二、这些笑话你能看懂几条?(问题详见课件)
通过上述的一些问题,我发现同学们的地理知识储备量还是可以的,那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地理到底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来板书:
地(形、貌、质)、气(压、象、候)、水(文)、生(物)、土(壤)、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资源... ...
好,归纳而言,我们地理大致学习两大块的内容:一是自然地理,包括了地气水生土等要素;二是人文地理,包括了人城农工交等要素;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在分析某一地区具体问题时,也应该要两者综合分析,这是我们地理学的一大重要思想。
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科呢?来,请大家一起来说说看。
嗯,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都有道理。老师对这个问题呢也进行了思考,结合你们的叙述呢,我归纳了这样几点原因:
1.生活需要:衣食住行、人民币... ...
讲述:不同地区的人民,根据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发展了不同特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这种思想也是我们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叫做因地制宜;而如果我们在发展的过
学生端正做好,有序听讲
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学生在书本空白处进行补充
学生在书本空白处进行补充
同学讨论并举手回答
学生在书本空白处进行补充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怎样学好地理(How)?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基本框架
结语
程中没有科学的指导和长远的规划,只满足于眼前利益进行大量攫取,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为子孙后代考虑,进行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地理学的一大重要思想。)
2.爱国需要:钓鱼岛、赤尾屿... ...
3.发展需要:3S技术对社会发展... ...
4.个人素质:诗歌、文学... ...
【学好地理能够让你自如地解决非常“高大上”的问题,比如看这道题(是什么熊?详见课件)】
5.课程要求:中学基础课程
6.考试需要:中考需要
既然地理学这么重要,同学们呢也非常有热情,那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学习地理呢?
第一、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对身边常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勤思考,多分析。
第二、要学会读图,熟练运用。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体现我们地理学科专业性和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会读图分析也是我们地理学的重要思想。
第三、要联系实际,勤于实践。
第四、要放开手脚,拓展视野。这是老师大学时的一些野外考察图片,实践出真知,地理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你多走出去,才能多看到、多思考、多获得。
那么最后,老师把初中阶段的学习课程内容制成了表格分享给大家。
我们可以看到,初中地理主要是以区域为单位来学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初一以世界地理学习为主,初二以中国地理学习为主,比较生动有趣,因此同学们千万不要有畏难情绪,踏踏实实听好课终会有所得。
最后,和同学们分享一句话:在我的地理课上,你们若全力以赴,我定会不离不弃,且学且珍惜!
学生在书本空白处进行补充
学生在书本空白处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