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9课 鱼我所欲也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9课 鱼我所欲也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9 09:3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箪食(  )  故不为苟得也(  )  死亦我所恶(  )
一豆羹(  ) 蹴尔而与之(  ) 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蹴尔而与之?
(6)乞人不屑也?
(7)万钟于我何加焉?
(8)是亦不可以已乎?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乡为身死而不受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D.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
A.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B.所以动心忍性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二者不可得兼
6.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2)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3)乡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7.填空。
(1)《鱼我所欲也》中,能体现孟子“性本善”的思想的句子是:?
 ,  ,  。?
(2)《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不躲避,是因为:          。?
(3)《鱼我所欲也》中,表明全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    ,   。  
,  。?
作者认为那些见利忘义者不辨礼义就接受“万钟”的原因是:   、  
  、     。?
文中“一箪食”的举例,让人想起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的名句:   , 
  ,      。此之谓大丈夫。?
8.文学常识填空。
《鱼我所欲也》选自《       》,本文着重谈论当生命与大义不可兼得时应     的中心论点。你所知道的出自《孟子》的成语还有“      ”“      ”等。?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9.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
C.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到)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朝而往,暮而归
B.行道之人 宫室之美
C.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所恶有甚于死者 求二石兽于水中
12.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
?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
[乙]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①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③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⑤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⑥不至,掘野鼠去⑦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⑧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 ①白:告诉。②旃:同“毡”,毛织物。③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④羝(dī):公羊。⑤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⑥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⑦去:同“弆(jǔ)”,收藏。⑧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3.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B.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C.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吃)
D.杖汉节牧羊(拿着)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妻妾之奉
单于愈益欲降之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别其官属常惠等
C.蹴尔而与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始以强壮出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
16.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地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B.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C.甲文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乙文中的苏武堪称孟子眼中的“贤者”。
D.甲文首先阐明了“义”重于“生”,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疑问。乙文中“匈奴以为神”表现了匈奴人对苏武的敬重。
17.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苏武的形象。(3分)
?
?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 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祯传》,有删节)
[注] 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8分)
(1)祯面数之?
(2)祯击杀其魁,余尽遁?
(3)两人见贼即走?
(4)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3分)
?
?
(2)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4分)
?
?

20.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2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4分)
?
?
?


三、综合实践
21.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影响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
?
?
22.观察下面一幅公益广告图片,根据要求答题。
/
(1)根据以上图片材料,请你为这则公益广告设计一句广告宣传语。要求: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有号召力,不超过15字。
?
(2)从这则公益广告的画面特点出发,简要评价它的创意。
?
?
?
答案
1.dān gǒu wù gēng cù bì
2.(1)同“避”,躲避。
(2)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不仅,不只是。
(4)优厚的俸禄。
(5)踩踏。
(6)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7)有什么益处。
(8)停止。
3. C 4. C  5. D 
6.(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4)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5)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8.孟子·告子上 舍生取义 独善其身 缘木求鱼
9.(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0. D 
11.B
12.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13. C 
14. B 
15.(匈奴)让(苏武)放公羊,(说是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16. D 
18. (1)责备(数落)。(2)首领。(3)逃跑。(4)同“值”,价值,这里指钱。
19. (1)(等到他们)赶到时,巫山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在山中。
(2)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王同知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死。
20.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死亡。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
21.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伤害,对生命的威胁。(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22.(1)示例:贪欲等于自毁,请勿铤而走险。(点出“贪”及其后果即可,语言简明)
(2)示例:图片以现实中一个掩面痛悔的人为背景,主体是一个大大的“贪”字,造型是一个瘫坐于地的人,因贪被囚高墙,后悔哭泣。画面中心突出,采用形象化的“贪”字揭示贪念的后果,警醒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