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桃 花 源 记陶渊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观察以下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阡陌(qiān mò) 屋舍俨(yǎn)然
豁(huò)然开朗 黄发垂髫(tiáo)
怡(yí)然自乐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1.注音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仿佛 古义: 今义: 鲜嫩而美丽?
(味道)新鲜妻子儿女?
指男方的配偶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要说,(更)不必说?
不管(连词)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好像2.理解词义一词多义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舍弃,离开 动词
房屋 名词
做标记 动词
标记 名词
寻找 动词
随即,不久 副词
这,指示代词
他的,代渔人的
他,代渔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①渔人甚异之
②具答之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作为 动词
向 介词
给 介词
代词,指眼前看到的景象
代指桃花源人所问的问题
代词,指这件事。①便要还家通假字要:通“邀”,邀请。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
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2、复前行,欲穷其林。
前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往前
穷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出自本课的成语:一(1段) 桃花林。(开端)三(4、5段) 桃源, 桃源未果
(结局、尾声)二(2、3段) 桃花源(发展)自读课文,填上动词,理清课文的结构理清思路桃花源(理想社会)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风景幽美)(曲折、隐蔽、幽深)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7.第一段作者写桃林美景的意图是什么? 带有神秘色彩,暗示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做铺垫。8.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桃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实幻、飘渺莫测的地方,暗示桃源是虚构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1.文章结尾写到刘子骥有何作用?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的真实可靠。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__________美,你看___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崔护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