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二单元测试试卷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大埔县青溪镇实验学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他受命钦差大臣,后赴广东禁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他是
A.林则徐 B.戚继光 C.魏源 D.郑成功
( )2.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康乾盛世
( )3.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保护通商”,发动侵华战争。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4.中国称之为的“鸦片战争”,英国却一直称为“通商战争”,由此我们认为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
A.报复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B.改变英国贸易中“入超”的地位
C.解体当时中国的自然经济
D.打开中国市场
( )5.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化的最初的一步。”文中的“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
A.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道路由此起步 B.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6.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说:“最近这两天发生在那里(指北京)的景象却是用任何笔杆子都无法恰当描述的……”这则报道反映了
A.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B.签订《南京条约》的史实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D.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史实
( )7.英国首相卡梅伦在2016年2月8日表示,期待中英关系更上一层楼。但中国人不能忘记,英国伙同法国曾经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在这场战争中制造了对文明的践踏和破坏的野蛮行径。这一行径是
A.抢劫并焚毁圆明园 B.割让香港岛
C.迫使清政府同意协定关税
D.迫使清政府付大量赔款
( )8.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相似点是
A.教训清政府,使其顺应外国侵略者的要求
B.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利益
C.掠夺战争赔款,抢夺皇宫珍宝
D.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 )9.下列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历史人物中,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与其他几位明显不同的是
A.洪秀全 B.戚继光 C.关天培 D.林则徐
( )10.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是
A.永安封王 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安庆陷落
( )11.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李鸿章的反省理解正确的是
A.李鸿章检讨自己对甲午战败应负重大责任
B.李鸿章认识到仅仅强兵还不能使清朝摆脱困境
C.李鸿章斥责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腐朽
D.李鸿章认为洋务运动不能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 )12.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建立,局内开设了一个翻译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翻译了98部中西洋著作。这些著作中最容易涉及的是
A.宗教 B.科技 C.历史 D.哲学
( )13.浙江某方志载:“道光年间(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销售。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这说明
A.七里村在清朝道光以前并不从事丝织
B.丝织业伴随着棉纺织业的衰败而兴起
C.五口通商客观上刺激了湖丝对外贸易
D.广州口岸从此以后不再经营湖丝贸易
( )14.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是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技术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
C.清朝封建统治,西方思想文化
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
( )15.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与第一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吗?
A.虎门销烟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 )16.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大梦唤醒”的具体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17.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咎矣。”严复评价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18.1895—1913年英日德俄等国在华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13家,资金合计1.3亿元。行业涉及矿业、水电、纺织、食品、机器造船等。这说明《马关条约》各项规定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危害最大的是
A.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B.日本可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割台湾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D.增开通商口岸通商
( )19.《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条约中体现这一危害的条款是
A.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工厂
( )20.《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北京条约》的签订
( )21.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北京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 )22.《日落紫禁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五四运动
( )23.19世纪末,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的正确理解是
A.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 )24.1898年清政府发布谕令:“图治之法,以农为体,以工商为用……兼采中西各法,讲求利弊,有能创制新法者,必当立于优奖。”清政府在这一谕令中
A.提倡发展工商业 B.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
C.主张重农抑商 D.否定洋务运动
( )25.“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
A.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B.改变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26.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面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顽固势力的反扑 D.民众的盲目排外
( )27.俄国伟大的革命家列宁曾说:“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了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的疯狂镇压……”材料中列宁提到了西方国家镇压中国人的哪次反抗运动
A.禁烟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运动
( )28.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纪年方法,如:“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连续的年份,李希圣著《庚子国难记》写的就是上述庚子年发生的事。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里说的“庚子国难”具体是指
A.旅顺大屠杀 B.台湾被割占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 )29.近代以来,腐败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强“惩罚”。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了
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 )30.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经济侵略经历了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过程;在政治侵略上,清政府置于列强控制之下,对列强的话唯唯诺诺。这种“以华治华”局面是在 签订之后形成的。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31题13分,32题13分,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头号强国的英国很快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中国的政策和经济形态顽强地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材料二 1895年2月7日,日军20多艘战舰开始对驻防威海卫的北洋舰队进行最后的攻击。由于威海卫南岸炮台已被日军占领,北洋舰队不得不腹背受敌地作战……日本联合舰队开进威海卫……大清国北洋海军舰队全军覆没。
材料三 1900年……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侵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
(1)材料一中“头号强国的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的目的是什么?(2分)材料一中“中国的经济形态”指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具体指哪些事情?(2分)分别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后果?(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情形?(1分)中国因战败后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1分)这一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分)
(4)材料四的这份“礼物”指的是什么?(1分)该礼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严重的影响?(1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邱逢甲《春愁》
材料三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了洋人廷。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为什么说它是一块界碑?(2分)
(2)材料二中日本是在哪次战争后,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的?(2分)该条约对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3分)
(3)材料三中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一条约?(1分)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2分)
(4)综合三则材料分析近代中国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2分)
33.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吗?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材料二 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老师任教。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
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材料四 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升庆平。——《拳匪纪实》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清王朝和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1分)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什么?(1分)有什么严重后果?(1分)
(2)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1分)请举出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两个。(2分)他们的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1分)
(3)材料四的“变法”具体指什么?(1分)概括指出材料四中哪些变法措施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2分)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它们在近代化探索上有何共同之处?(1分)
(4)材料五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抗争运动?(1分)近代史上这个阶级还进行了怎样的抗争?(1分)?“神助拳,义和团……拆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反映了该抗争运动怎样的局限性?(1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AADC 6—10 CAAAC 11—15 BBCAC 16—20 DCBDB
21—25 CBDAA 26—30 CCDD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31题13分,32题13分,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目的:为了开辟国际市场、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廉价原料。
“中国的经济形态”指: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形态。
(2) 事情: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后果: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 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条约:《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4) “礼物”:《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事件:鸦片战争。原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条约:《马关条约》。危害: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答出三点即可)
(3)条约:《辛丑条约》。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
33.(1)认识:认为清朝是“天朝大国”,对世界一无所知。原因:闭关锁国政策。后果:使中国落伍于世界。
(2)派别: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地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变法”:戊戌变法。措施: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共同之处:都是为了救国图强而向西方学习。
(4)阶级:农民阶级。抗争:太平天国运动。局限性:迷信色彩 ,盲目排外。(任答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