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
1.“蔡侯纸”的改进者生活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
2.假如你穿越到西汉,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①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凯旋 ②诸子百家就“推恩令”的利弊各抒己见
③人们使用“蔡侯纸”书写 ④一位太学生因学习成绩优秀被朝廷任命为官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大禹以平凡的义举,印证了“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高尚人生境界。他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是( )
A.世袭制 B.武力争夺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制
4.西汉以来,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五彩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和名贵的香料络绎不绝。这条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穿过了今天我国境内的哪一地区( )
A.西藏 B.新疆 C.湖北 D.广西
5.(题文)“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②合并郡县,加强吏治 ③减轻或废除刑罚 ④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6.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置下列哪一制度,有效地对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进行了监督(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刺史制度 D.禅让制度
7.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广为流传。下面属于项羽的事迹的是( )
A.灭掉六国,统一全国 B.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C.发动大泽乡起义 D.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8.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A.刘邦、项羽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陈胜、吴广起义
9.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问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10.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医药的成功范例……如果死啃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医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在这里,屠呦呦告诉人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是
A.否定传统,学习西方 B.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C.脱离传统,彻底创新 D.全部继承,发扬光大
11.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A.派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十三州部” C.颁布“推恩令” D.反击匈奴
12.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修筑都江堰 B.改进造纸术
C.发明活字印刷术 D.制造地动仪
13.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14.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能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15.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图表的研究与解读,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秦统一货币 B.秦统一尺寸 C.秦统一文字 D.齐统一文字
16.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与 “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
①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 ④将盐铁经营权下放至地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18.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指出:“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的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文帝两次派出使西域
②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现今的陕西西安
③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④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填空题
19.请认真观察《秦朝疆域图》,将相应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1)秦朝的都城A_____________
(2)秦长城两端西起B_____________,东至C_____________
(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的地点D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20.读图,回答问题。
(1)图(a)反映了我国哪个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除图(a)内容外,这个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2)图(b)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这个封建王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仅经历二世就灭亡了。请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该王朝的灭亡给你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21.“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的出现得益于哪一治世?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政治之盛)
材料二 百家讲坛《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主题歌:“汉家旌旗蔽四海,暮云飞渡单于台。……五十四年功过凭谁述,甘泉花落尽尘埃。”
(2)材料二中,“暮云飞渡单于台”指什么军事行动? 汉武帝励精图治促成的盛世局面是什么?
(外交之盛)
材料三
(3)材料三呈现的神奇商路是什么?开通这条商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文化之盛)
(4)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____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年达上万人规模;东汉光武帝还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试分析“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22.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时,同学们对汉初的经济、政治、思想等进行了探讨,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
[汉初国策]
(1)汉初采取了什么政策?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_____”
[捍卫皇权]
针对地方封国势力膨胀,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削弱地方封国的策略。
(2)上图中人物为皇帝提出了怎样的策略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效果怎样?
[实现一统]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是如何推进大一统格局的?
2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默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材料四 ……现代化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
(3)材料二中汉武帝这一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请问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C
6.C
7.B
8.D
9.B
10.B
11.C
12.B
13.B
14.A
15.C
16.A
17.C
18.D
19.A——咸阳 B——临洮 C——辽东 D——大泽乡 秦朝的暴政
20.(1)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
(2)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残暴统治。
(3)残暴的统治必然导致国家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言之有理即可)
21.(1)文景之治。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等。(答出两点即可给分)
(2)对匈奴的战争。大一统。
(3)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朝的影响,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4)太学。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为汉朝文化兴盛提供r必要条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文化学派的发展。具有狭隘性。(答出意思相近的任意一点即可)
22.(1)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
(2)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计策,下诏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
(3)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专营、专卖,牢牢掌握经济命脉。
23.(1)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希望用伦理道德维系社会秩序。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4)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