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3.对象:西班牙和葡萄牙(巴西)
4.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
5.范围: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6.英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反对西班牙)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3.时间:1857--1859年
3.力量:土兵(主力),农民、手工业者、王公(领导者)
4.英雄:章西女王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俄国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向西方学习(方式),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时间:18世纪初
4.内容:见课本P7
5.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
6.评价:积极意义: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改革)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时间:1861年。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
4.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5.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评价:积极意义: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7.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8.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相同点:都是沙皇自上而下进行的,都推动了俄国的社会进步,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同点:改革的性质不同。
第3课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
1.南北经济体制: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为主,使用黑奴劳动。
(南方在劳动力、原料和市场等方面成为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
2.南北矛盾:关税问题、西部领土问题、奴隶制的废存问题(矛盾焦点)。
3.根本原因: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导火索: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5.过程:
(1)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2)初期战局: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
(3)转折: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影响:调动了农民和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4)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避免了美国的分裂。
6.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意义: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8.林肯的贡献:①领导南北战争。②解放黑人奴隶。③维护国家统一(最重要的贡献)。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倒幕运动
1.领导阶级:中下级武士
2.概况: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结束了幕府统治,天皇改年号为“明治”。
三、明治维新
1.背景:①内忧: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外患:1853-1854年美国要求打开日本国门,否则开战。③条件: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
2.时间:1868年起。
3.人物:明治天皇目的: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
4.主要措施:①政治上、②军事上、③经济上、④社会生活上。P15-16
5.性质:天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7.局限性: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人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8.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①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五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主要发明 珍妮机、蒸汽机车、汽船 点灯、电话、内燃机、汽车、飞机、新材料出现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能源及动力机器 煤—蒸汽机 电力—电动机、石油—内燃机
特点 ①许多发明来源于实践,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②首先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发展进程缓慢。③以纺织业为突破口。 ①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技成为生产力直接发展的动力。②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从一国走向多国,规模巨大,发展迅速。③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共同影响 都促进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
影响
)1.如图所示是吴波同学整理的笔记要点。由此判断他学习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 )
2.某位历史学家对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作了这样的评价:“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自由的农民。”这位史学家认为这一法令( )
A.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C.加速了俄国向亚洲扩张 D.使俄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3.俄国农奴制改革文件规定:“在……法庭尚未成立以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该规定反映了这次改革( )
A.结束了沙皇统治 B.保留了封建残余 C.缓和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D.保证了农民的民主权利
4、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
A、摆脱了民族危机 B、推翻了旧的政治统治 C、解放了广大农奴 D、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5.美国内战中,为扭转战局而颁布的法律文献是( )
A. 《全国工业复兴法》 B. 《民法典》 C.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 《商法典》
6.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肯政府( )
A.维护了北部地区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满足了农民要求分到土地的愿望
C.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D.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
7. 之所以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这场战争( )
A.最终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B.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C.以法律形式满足了广大人民对土地的要求 D.消灭了南方的种植园经济
8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19 世纪60 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是( )
A.大力发展教育 B.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提倡文明开化
9.下列“事件概述”与“历史评价”关联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概述 历史评价
A 从武装革命到“光荣革命” 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B 从《独立宣言》发表到1787年宪法颁布 君主立宪制是防止专权的有效机制
C 从《人权宣言》颁布到《民法典》颁行 《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D 从武装倒幕到明治维新 摆脱了民族危机,保留了封建残余
10、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下列事件因果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民族大起义 ②葡萄牙殖民统治——玻利瓦尔领导独立运动
③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④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1.华盛顿、章西女王两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
A.都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称号????????B.都为国家赢得了独立
C.都沉重打击了美洲殖民者????????????????????D.都领导了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12.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日本社会最具深远影响的是( )
A.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B.建立常备军 C.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D.加强中央集权
13、19世纪中期,美国北部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及棉花等廉价工业原料,而南部奴隶主却把几百万黑奴禁锢在种植园内,并把棉花等产品大量输往英国等欧洲国家。这反映出当时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严重匮乏 B.英国殖民统治仍然阻碍着经济发展
C.工业生产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 D.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
14、下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是( )
A.蒸汽机、汽车 B.电灯、电脑 C.火车、电报 D.内燃机、飞机
15、现代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塑料制品的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塑料制品无处不在。但人们也发现,塑料垃圾已经悄悄地向我们涌来,严重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这种工业诞生于( )
A.戴姆勒的发明 B.诺贝尔的发明 C.海厄特的发明 D.夏尔多内的发明
16、新学期,学校组织历史活动课,在一个标有“Tsar Alexander Ⅱ”字样的小组资料袋中,存有“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林肯”“明治维新时期的小学课堂“等图片和资料,请判断该小组参加活动课的主题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亚非拉人民的反帝斗争
C.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7、19世纪中期,许多国家发生了重大事件。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俄国农奴制改革 彻底消除了封建残余
B 印度民族大起义 促成印度实现了独立
C 日本的明治维新 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D 美国的南北战争 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国家,即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
材料二:1861~1865年,美国发生了一场关乎美利坚民族命运的战争,这场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材料三: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开启了电气时代,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探究问题:?
依据材料一,美国于何时诞生的?(1分)
????????????????????????????????????????
(2)谈谈材料二反映的这一重大事件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分)?
?
?
(3)通过以上探究,请你写出18—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对美国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三件大事。(1分)?
??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简要归纳出美国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2分)???
2.19世纪中叶,美国上空翻滚着不安的阴云。《走遍全球》栏目组来到了美国,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时刻关注着美国。
材料一:“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马克思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两种社会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美国当时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什么战争的爆发?
材料二:林肯当选了,但他明白,等待他的,绝不是就职仪式上的万民欢呼,而是一场大规模的腥风血雨的搏杀。
(2)用史实证明林肯当选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腥风血雨的搏杀”。
材料三:从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这一政策出台后,对当时的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马克思评价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4)材料四中的“倒下去”指的是什么事件?马克思认为林肯是一位英雄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就必然会承认,这种转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
材料二:“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三:“过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国人引进(到日本)的,从此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1868年,一位日本官员语
请回答:(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是指的什么事情?列宁为什么认为这件事情总的来说是正确的?
(2)从材料二来看,沙皇在做“全部国家结构的改变”时是以什么为政治前提的?他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3)为了实现材料三中日本官员所说的“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日本”,日本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乃至亚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上述三则材料中所反映的俄国和日本发生的变化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1-10 CBBDC CBBBC
11-17 DADDC CD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1).1776.7.4
(2)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3)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
(4)实现国家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重视科技发展,不断改革创新
2.(1)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 美国内战(或南北战争)
(2)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内战的导火线,直接引发了美国内战。
(3)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4)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后,林肯遇刺身亡 。
依据:领导南北战争,2)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3)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
3.(1)俄国1861年改革
因为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维护地主利益或不触动地主利益
主观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3)西洋文明带人日本: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启示: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走和平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