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变化的影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变化的影子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29 14:0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纲要
实 践 活 动
——变化的影子
一、素材解读——活动素材与儿童生活的关系
既熟悉又陌生。
从有思维与记忆的那时起,影子就给了儿童无限的遐想:不论是在太阳还是在月光下,幼儿总想抓住自己的影子;烈日焰焰的夏日里,为了躲避太阳的炙热,孩子们要躲在大树的影子下乘凉,不仅仅是树的形状不同而影子不同,就是同一棵大树,它的影子也会随着风的摆动而呈现不同的造型;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孩子们的影子就会向远方无限延伸,太阳、影子与周围的景物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当孩子牵着大人的手在皎洁的月光下散步时,一高一矮的身长与一长一短的影子在儿童的眼睛里,仿佛就是一个童话的世界。
二、教材解读——活动素材与儿童认识的关系
我们不妨从高年级的一个数学题谈起。
代数领域:学习小组要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他们把长是2米的一根竹杆竖立在地面上,测得它的影长是1.5米,同时测得大树的影长是9米。大树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学习的困惑:一是对于题目的情景不熟悉,简单地说,就是对于题目中说的是一个什么事不清楚;二是由于情景不熟悉,所以对于数量关系根本无法理解与把握。
教学对策:要开展测量大树的影子等此类的活动。既然学生对于题目的情景不熟悉,因而就需要通过开展活动使之变成熟悉的情景。高年级开展测量影子变化的活动,要从两个层次上来认识:一是寻找“变中的不变”因素,既在同一时刻同时测量几个高度的影子,从而发现“虽然几个物体的高度不同,影长也不同,但影长与物体高度的比是相同的”这一规律;二是规律的运用,既运用以上的规律解答“大树有多高”的生活实际问题。
低年级开展测量影子变化的活动,虽然不象高年级一样要从理性上来认识与把握,但它是高年级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基础,是螺旋式上升与认识的起始阶段。学习任何一个数学知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有一个起点,有一个基础。在现阶段,开展影子变化的测量活动需要把握的教学目标就是“初步建立物体高度与影长变化的表象”。
活动的意义:一是可以丰富学生对于影子变化的表象;二是可以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与途径;三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情感;四是可以向学生渗透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材料准备:可以选择长度不同的几根竹杆作为物质材料。通过同一时刻影子的长度,可以看出:在同一时刻中,由于物体的高度不同,它们的影子的长度不相同。
2、测量时间的选择:要选择几个不同的时刻进行测量。通过几个不同时刻的测量,可以看出:即使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时刻中,它的影子的长度也不会相同。
3、记录表格:
测量时间
竹杆高度
影子长度
7:00
2米
9:30
11:30
16:00
4、活动阶段的划分:计划阶段——活动阶段——总结阶段。
计划阶段:可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对开展此次活动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材料准备、活动程序等等向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以便于活动的顺利开展。
活动阶段:可以按照上述表格中的几个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既可以以小组活动为主,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
总结阶段:交流——概括。
没有总结与梳理的活动永远是低级的活动,只有在活动基础之上适时地进行活动的内化,引导学生进行发现与梳理,才能把活动引向纵深,实现以活动为凭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目标要求。
交流:既展示学生记录的表格。交流时既要展示表格中的数据,又要交流一下活动的过程及感受。
概括:引导学生能发现规律——在同一时刻中,由于物体的高度不同,它们的影子的长度不相同;即使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时刻中,它的影子的长度也不会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