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历史试题(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历史试题(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30 16:3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历史试卷
1、命题范围(岳麓版必修一加必修二前四个单元);
2、考试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3、.第Ⅰ卷为客观题,共48分;第Ⅱ卷为主观题,非选择题,共52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48分)
1.周灭商后,将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转换为天,周王是天的嫡长子,称天子,是诸侯的领袖。天子可以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直接祭天、向天祈祷。这一变化反应了 ( )
A.王权开始高于神权 B.最高执政者权力提高
C.血缘纽带渐趋松弛 D.“家天下”格局开始动摇
2.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下列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
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现了高度集权
C.都属于地方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 D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3.《全球通史》中谈到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时说:“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转而起了阻止中国人做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该项制度 ( )
A.缩小地方行政权力,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B.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C.使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D.其“公天下”的部分是其进步性之所在
4.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 )
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5.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 )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6.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 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 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
C. 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D. 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7.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反映了当时 ( )
A.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日
C.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牵制了日军的力量
D.共产党的军队坚持敌后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601912371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 )
A.作为计划生育的依据 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
C.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 D.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据
9.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C. 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 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10.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柏拉图意在指出雅典民主制 ( )
A.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局限性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具有制度化、法律化特征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11.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其中第三表(执行)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拴以皮带或脚镣,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材料反映了罗马法的基本特点是 ( )
A.保护平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 B.保护私人财产,注重公平原则
C注重法律程序,保证司法平等 D.保护罗马共和国境内所有居民
12.19世纪30年代,力主改革的辉格党领袖、英国首相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议院,以保证改革法案在上议院通过。但持保守态度的国工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集体辞职。这表明在英国政治生活中 ( )
A.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B.国王拥有否决议会的权力
C.贵族势力逐渐被削弱 D.改革派与保守派势均力敌
13.有学者认为,“尽管古巴危机得到了和平解决,但它却是一件很侥幸的事……它促使了几个限制核武器的协定形成:控制核武器试验协定、禁止空间核武器协定、拉美无核区规定、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协定……第一个西方一苏联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该学者旨在强调这―危机 ( )
A.缓和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 B.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C.削弱了美苏两国超级大国的地位 D.体现了世界秩序构建中的正义性
14.《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 ( )
A脆弱性 B落后性 C封闭性 D先进性
15.《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这一景象说明当时 ( )
A.经济交流消除了民族隔阂 B.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
C.中国的商品得到西方青睐 D.丝绸之路已全面畅通
16.通常认为,洋务运动自1861年清政府于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始,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后者的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 )
A.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世界整体化的要求 D.清政府推行“新政”
17.某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经济时引用下列数据:从1895年到191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上海投资办厂资本2090.3万元,占在华投资总额的42.8%;同一时期,民族资本在上海新办厂投资额为”2799.2万元,占全国总额的6%。这些数据表明在1895-1911年 ( )
A.外国资本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B.外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C.中国民族资本的投资总额远超外国资本在华投资
D.当时的政策和外部条件促使中国民族资本快速发展
18.民国中期以后,一种更新式更简化的婚礼形式――“集团结婚”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流行,并很快为全国各地效仿。1935年,上海市社会局筹划组织了第一次集团婚礼,盛况空前,全国各大报纸派出记者百余名前来报道,上海市民更是比肩接踵前来一睹盛况。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集团婚礼在当时被民众普遍接受 B.集团婚礼效仿了西方的生活习俗
C.大城市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高 D.新式婚礼形式冲击着传统习俗
19.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让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对华进行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20.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先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吹响了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它以川皖为试点进而推广至全国,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也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时期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 (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 D.鼓励个体、独资和“三资”经济发展
21.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这一评价 ( )
A.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B.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C.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D.只看到新航路开辟的经济作用
22.有人在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已经主导国民经济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23.美国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停止美钞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月5日,废除公私债务以黄金偿付。这主要表明罗斯福新政 ( )
A.是从金融领域开始的 B.注重维护银行的利益
C.力图减少国际制约因素 D.企图增强对外竞争力
24.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个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
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 )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 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一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噶尔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波尔也长期(1721-1742)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在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相当巨大的份额。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OO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最终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曾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期……咸丰帝被迫采用发行纸币的方法以应对危机。但所发官票、宝钞流通淤塞,信用日衰,至咸丰十一年,官票绝迹,宝钞几乎形同废纸。因而,自同治帝以后的近四十年间,清政府一直未再发行纸币,直至清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比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造成中国白银在鸦片战争前后流入与流出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
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后果。(8分)
27.货币政策应适当调整,以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罗斯福政府)答应把巨额款项分配给数以百万计的生产主要农产品的农户;承担为千百万失业者谋福利的责任;同意进行影响深远的地区性计划实验;保证拨款数十亿美元以使住宅和农场不被取消赎取权;承担巨大的公共工程开支;为全国的小额银行存款进行保险;并且第一次规定了联邦对华尔街的管制。 ——[美]威廉·爱·洛克滕堡 《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年》 材料二?里根在其就职演说中宣称,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美国政府的经济决策难以顺利进行,使千百万美国人民的生活无法维持……严重的通货膨胀是美国战后长期采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结果。并指责过去为追求“充分就业”,滥用财政、货币手段去人为地扩张总需求,既削弱了储蓄与资本形成,导致了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又过度刺激需求,加剧了通货膨胀。因此,要实现制止通货膨胀的日标,传统的需求管理政策必须废除……里根政府把货币政策作为征服通货膨胀的政策手段而提高了它的地位,并且把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放到了首位。 ——摘编自张士新《论里根政府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政府经济举措的主要目的和实质。(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美国政府的这一货币政策,颠覆了战后资本主义哪一重要经济思想?(3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以“美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260字左右)(12分)
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D
A
D
C
C
B
C
A
B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B
B
C
C
D
A
B
B
A
C
C
25.答案 (1)变化:
中国:由皇帝权力受到限制到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2分)由满族贵族把持朝政到满汉大臣共同参政;(1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专权到军机处集中枢机构职能于一身。(1分)
英国:内阁成为法定组织机构,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2分)议会政党制度出现并逐步发展;(1分)君主权力不断被削弱,逐步形成“统而不治”的局面。(1分)
(2)影向:
中国:强化了君主专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形成了文化专制;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答出四点即可。共4分)
英国: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答出三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26.答案 (1)流入原囚:①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用对美洲早期殖民扩张得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荼叶、瓷器、丝绸等产品; (2分)②19世纪初的中国处于贸易的顺差地位。(2分)
流出原因:①对外战争失败,巨额的战争赔款;②洋务运动(引进技术、设备,加强国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花费大量白银;③日益猖獗的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共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举措:发行纸币,进行币制改革。(2分)
后果:清政府改革失败,重新回到银本位,未能挽救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命运;国民政府的改革成效显著,促使中国彻底放弃银本位,实现了经济和金融的全国统一。(共6分,每点3分)
答案 (1)主要目的:克服经济危机,复兴美国经济。(2分)实质: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2分)
(2)变化:从货币宽松到货币紧缩。(2分)思想:凯恩斯主义(1分)
(3)评分标准(12分)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有双重作用
促进:①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整顿银行、美元贬值、货币宽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 ②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美国经济秩序
(分层表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阻碍: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通货膨胀严重,出现“滞胀”现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