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 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 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02 13:5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甲、乙两装置来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以观察装满水并倒置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实验指标),实验中所产生的气体及其特点分别是(??? ) 21cnjy.com
①二氧化碳? ②氧气? ③使快要熄灭的木条复燃? ④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2.如图所示,是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条件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为实验组,乙、丙为对照组 B.?甲与乙对照,可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C.?乙和丙不能对照,是因为存在两个变量 D.?甲与丙对照,可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如下图,在金鱼藻的实验中,能说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A.?金鱼藻产生气泡???????????B.?试管内液面下降???????????C.?烧杯内的水变浑浊???????????D.?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在探究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中,将下图所示的两个实验装置同时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下一段时间。此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www.21-cn-jy.com
A.?装置B,C中质量会增加的是B?????????????????????????????B.?本实验探究的是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C.?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乳酸菌是原核生物???????????????D.?本装置中选择同种植物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5.进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探究实验时,需要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能够(?? ) 21·世纪*教育网
A.?释放氧气???????????????????????B.?吸收二氧化碳???????????????????????C.?消耗淀粉???????????????????????D.?促进光合作用
6.图所示是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的装置。对一定时间内金鱼藻产生的气泡数没有影响的因素是(??? )
A.?金鱼藻数量????????????B.?试管的体积????????????C.?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D.?光源与金鱼藻间的距离
7.下图是探究植物有关生理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 )
A.?光合作用产生氧气??????????????????????????????????????????????B.?呼吸作用产生氧气 C.?光合作用产生二氧化碳???????????????????????????????????????D.?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www-2-1-cnjy-com
8.将生长旺盛的叶片剪成若干等大的小块,抽去叶内气体,平均放入两支试管,如图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1-c-n-j-y

A.?甲内的叶片小块将先浮起,因为叶内产生了较多氧气 B.?甲内的叶片小块将先浮起,因为叶内产生了较多二氧化碳 C.?乙内的叶片小块将先浮起,因为叶内产生了较多氧气 D.?乙内的叶片小块将先浮起,因为叶内产生了较多二氧化碳21*cnjy*com
二、综合题
9.?? 1862年,德国科学家沙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每天早晨、傍晚、深夜三个时间从同一棵植物上各摘下一片叶子,再用打孔器在这三片叶子上各取下同样大小的一块圆片,烘干后称重,结果发现:深夜取下来的叶片最轻,早晨取下来的比较重,傍晚的最重.他又把这三个圆片放人酒精中煮一下,取出后,用水冲洗,加碘液染色,结果发现:深夜的颜色最浅,傍晚的颜色最深.试分析说明早晨、傍晚、深夜出现三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早晨的样品比较重,这说明________.
(2)傍晚的样品最重,碘酒处理时蓝色最深,这说明________.
(3)深夜的样品最轻,颜色最浅,这表明________.
10.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装置中玻璃板与广口瓶之间用凡士林(凡士林与植物生命活动无关)密封,在A装置水槽内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在B装置水槽内盛有与A装置等量的清水,A、B装置内的同种植物大小、生长状况相同。请分析回答问题:【出处:21教育名师】
(1)根据以上材料,探究时可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
(2)设置A、B两组装置的目的是形成________;水槽中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的量相同、植物大小、生长状况也相同,原因是________。 【版权所有:21教育】
(3)实验前应将带有叶片的枝条插入盛有清水的小烧杯中,放在黑暗中处理2-3天,目的是________。
(4)将A、B装置光照数小时后,分别摘下A、B装置内的叶片,经脱色、漂洗后,用碘液检验,观察两组叶片颜色的变化:A装置中的叶片________, 21*cnjy*com
(5)该实验验证了_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实验小组采用甲、乙两装置来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乙装置有气泡产生,说明能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而甲装置没有植物,无气泡产生,仅起对照作用;乙装置有气泡产生,即产生了氧,能使快要熄灭的木条复燃。 故答案为:C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2.答案: A
解析:A、为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该同学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甲与乙、甲与丙,变量分别是光和绿色植物。因此,甲为对照组,乙、丙为实验组,A符合题意;
B、甲与乙的变量是光,可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B不符合题意;
C、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乙和丙具有两个变量光照和金鱼藻,因此不能形成对照实验,C不符合题意;【来源:21cnj*y.co*m】
D、若探究氧气是在光照条件下由绿色植物产生的,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甲和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2·1·c·n·j·y
3.答案: D
解析:氧气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或者卫生香复燃,这是氧气的特性,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氧气的性质,比较容易,熟记即可。
4.答案: C
解析:解:A.酵母菌发酵能产生二氧化碳,乳酸菌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装置B中植物光合作用旺盛制造的有机物多,而装置C中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装置B、C中质量会增加的是B,A不符合题意; B.装置B、C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本实验探究的是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此实验与酵母菌、乳酸菌的结构无关,因此不能说明“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乳酸菌是原核生物”,C符合题意;21教育网
D.本装置中选择同种植物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而真核生物含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5.答案: B
解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21·cn·jy·com
故答案为:B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光照、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6.答案: B
解析:A、金鱼藻含有叶绿体的细胞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金鱼藻的数量越多,参与光合作用的细胞也就越多,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也会越多,不符合题意;
B、试管的体积是植物所处的环境空间,环境空间的大小与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关系不大,因此试管体积对一定时间内金鱼藻产生的气泡数没有影响试管体积.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光合作用强度越大,因此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光合作用影响,不符合题意;
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而光在此过程中起到动力的作用,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旺盛,反之则反.而光源与金鱼藻间的距离与光照强度有关,因此光源与金鱼藻间的距离与单位时间内气泡的产生是有关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可用表达式表示为:, 装置中植物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实际上是水生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7.答案: A
解析:如图乙所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生成的气体可以使将要熄灭的木条复燃(氧气支持燃烧,能够使快要熄灭的木条复燃),说明光合作用生成了氧气。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8.答案: A
解析:在25℃条件下,叶片细胞进行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为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可促进光合作用,产生更多氧气。由于自来水的二氧化碳溶解度远大于氧气的溶解度,因此大量的氧气附着在叶片周围,使叶片最先浮起。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综合题
9.答案:(1)早晨已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淀粉逐渐增多 (2)傍晚光合作用虽减弱,但整个白天合成积累了淀粉 (3)深夜光合作用停止,白天制造的淀粉在夜晚被运送到植物其它部位,叶内淀粉已很少。
解析:(1)该实验原理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相同,实验目的是比较清晨、傍晚和深夜三个时间叶片内储存淀粉量的多少。绿色植物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绿色植物同时也时刻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因此以上三个时间段中,清晨叶片刚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最少。因此早晨的样品比较重。 (2)傍晚光合作用虽减弱,但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叶片中积累和储存的淀粉量是最多的。因此傍晚的样品最重,碘酒处理时蓝色最深。 (3)深夜的时候,由于没有光照叶片停止进行光合作用,而同时叶片进行着呼吸作用,叶片中白天积累的淀粉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被消耗了,还有一部分被运送到植物其它部位,叶内淀粉已很少。因此深夜的样品最轻,颜色最浅。
故答案为:(1)早晨已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淀粉逐渐增多;(2)傍晚光合作用虽减弱,但整个白天合成积累了淀粉;(3)深夜光合作用停止,白天制造的淀粉在夜晚被运送到植物其它部位,叶内淀粉已很少。
分析:(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用反应式可简单表示为:二氧化碳+水—光能/叶绿体→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2)《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目的:验证绿叶在光照条件下制造淀粉。 原理:叶绿素可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淀粉遇碘变蓝色。 条件:黑暗处理一昼夜,消耗掉叶片中储存的淀粉。黑纸片遮光处理部分叶片,在光照条件下放置以进行光合作用。 结果: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蓝,而被黑纸片遮光部分遇到碘液不变蓝。 结论:证明见光的叶片部分含有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同时也证明,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10.答案:(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2)? 对照;控制单一变量?(3)将原来的淀粉消耗掉? (4)不变蓝(5)二氧化碳
解析:(1)根据以上材料,探究时可作出的假设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2)设置A、B两组装置的目的是形成对照。水槽中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的量相同、植物大小、生长状况也相同,原因是控制单一变量。 (3)实验前把带有叶片的枝条插入盛有清水的小烧杯中,放在暗处2—3天,目的是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原有的淀粉。 (4)将A、B装置光照几小时后,摘下叶片,经水浴加热脱色后,用碘液检验,装置A中的叶片不变色,装置B中的叶片变成蓝色。 (6)该实验验证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