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艺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综合.探索”课程,和《家乡的小吃》、《家乡的老房子》一起,是“家乡”系列中的一课,它们既有不同,又有内在的一些联系,因此,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彼此渗透,使孩子们通过本系列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再次审视家乡,并以不同层面的媒介为依托,让他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课本上共有三页,虽然是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但是,其中如剪纸、砖雕、木雕、泥塑、面塑、刺绣等等,都能够从我们河南民间艺术中找到相似或相同的艺术种类,因此,可以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们更多的关注、探究自己家乡的艺术。另外,为了突出“家乡”的概念,在民间艺术的讲解中,不需要拘泥于课本本身,可以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更有地方特色、资源更多、学生更熟悉的民间艺术,比如离郑州很近的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
课本上还展现了学生走访、考察、亲身体验家乡艺术的场景,这就给我们学习本课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家乡的艺术。通过观察、分析作品,知道一至两种家乡艺术作品的特色和工艺制作方法等。
应会: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在课下对家乡的艺术作品开展各种资料收集、走访调查活动,并仿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品创作作品。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寻找家乡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对家乡艺术的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家乡的艺术进行发现、选择,帮助学生理清头绪,通过对家乡艺术作品的认识,激发对家乡艺术的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分析家乡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制作材料、工艺造型、色彩特点等艺术元素。
难点:对家乡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和艺术特征的总结,让学生在平凡的民间艺术作品中,发现美、欣赏美,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设计
(一)组织上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十四课《家乡的小吃》,通过学习,了解了舌尖上的河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十五课《家乡的艺术》,从另外一个方面,去体味绽放在民间的精神美味。
(设计意图:这节课是本册“家乡”系列的第二课,简单阐述,让学生对课程有个相互联系的认识)
(二)师:说起民间艺术啊,不得不说说它----我们中国人,喜欢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和一张普通的纸张,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来装饰我们的生活,表达中国人的喜怒哀乐,这种民间艺术,就是我们熟悉的剪纸。
师:上节课,我给大家布置了两个课后作业,第一个,就是查找、收集有关河南民间艺术的有关资料,第二个,就是用剪纸的方式制作一朵小梅花,请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
师:找一位同学给大家说一下他剪梅花的过程。
学生回答(折----画----剪)
师:五瓣的花朵有自己特别的折叠方法,然后画上不同的图案,最后,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按剪团花的方式进行剪制。(教师出示折、画、剪的三个步骤实物,然后打开剪纸)看,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就是这么神奇,仅仅是很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出现漂亮的图案。
大家看,黑板上有一棵梅树,(教师出示提前准备好的教具,一张梅树枝干,请回答问题的孩子把自己的作品粘贴在这棵梅树上。)
师:一朵梅花显然不够灿烂,天气越来越冷了,“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花朵绽放的时节,我要再找一些孩子,把自己的作品贴上去,展示给大家,愿意的同学请举起你的梅花。
学生粘贴梅花,教师提醒粘贴时注意构图,可以相互遮挡。
师:这棵梅树有了这些漂亮的花朵,立刻就充满了生机,吸引了喜鹊飞到了枝头,“吱吱喳喳”的唱着歌,看,这张作品就更加的生动了。
(设计意图:在课前布置有关梅花的剪纸作业,以此引入课题,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方式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教师的快速示范,一是可以对以前的学习进行复习,也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作品展示,可以尽快的完成作品,而且,这比单纯的单个作品的展示要更有趣味性。)
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一张漂亮的剪纸作品就呈现在眼前,只是,还缺少一个名字,哪位同学能给它起个好听的特别的名字?
教师提问。
生:《喜鹊登枝》
师:同学们对这个题材并不陌生,我们的语文课《姥姥的剪纸》一文中,就曾提到这张剪纸----“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
(设计意图:借用语文课上的有关课文,能够更快的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
师:为什么喜鹊和梅花的图形可以“图个吉利”呢?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找出答案?(出示河南三门峡的同类剪纸作品)
学生回答(主要的原因:喜鹊在中国民间是一种吉祥鸟,被称为“报喜鸟”,据说,谁家里有了喜事,它就会飞来,站在枝头“吱吱喳喳”的叫。)
师:在我们剪纸作品中,经常会用“喜鹊登枝”这个图案来表达一种吉祥的祝福。而且它还有另外更为形象的名字----《喜上眉梢》。
用喜鹊叫象征好事来临,用喜鹊和梅花的谐音来表达人逢喜事,神情洋溢的样子。
这种用“象征”“谐音”的手法,来表达一种吉祥含义的装饰纹样,在民间艺术中被称为吉祥图案,它在我们的民间艺术中被大量运用。
(设计意图:在语文课上,学生刚刚学过《姥姥的剪纸》一课,用给作品命名的方法,进行课程整合,为下面的讲解做引入。)
三、下面,我们来继续欣赏我们河南的剪纸作品。
(设计意图:在课前,教师让学生做了大量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的工作,所以出示这些常用的剪纸题材,让学生在作品和名称之间会有更形象的认识,对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有个初步了解。)
师:这件漂亮的剪纸作品,名叫《连年有余》,它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常用到的题材之一。为什么用这个名字呢?
(学生回答)
师:用莲花和鱼的谐音,表达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希望。画面描绘了莲花和鱼在水中游戏的场景。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汉乐府《江南》中描写到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的场景。
师:这张剪纸作品本身已经包含了作品的名称----《花开富贵》
师:谁能说出《花开富贵》在民间艺术中的内涵?
(学生回答)
师:这是一张我们河南洛阳的剪纸的作品,以牡丹为题材的作品,在洛阳剪纸中经常出现,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洛阳是中国牡丹之乡,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见,自古以来,牡丹就被广为追捧。
师:这张作品中,用牡丹雍容华贵象征美满幸福的生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吉祥图案中的“象征”“谐音”的运用,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体现。选择莲花、鱼、牡丹,是因为这些动植物,学生较熟悉,而且很具代表性,其中洛阳牡丹又极具有地方特色,使学生对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有一定的认识。)
师:这张以人物为主的剪纸是《五子登科》,又叫《五子夺魁》。哪位同学给大学介绍一下这副作品?
(学生回答)
师:五子登科的故事: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都在考试中金榜题名,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中国传统的启蒙读本《三字经》里就写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由此可见,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都是相通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寓意”在传统吉祥图案中的运用。选用“五子登科”这一比较有故事性的题材,增加课堂知识,另外,“三字经”中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通性。)
8、通过以上剪纸作品可以看到,吉祥纹样被广泛应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有着满满的“正能量”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貌似平凡,但却不乏真趣与深情,已成为认知民族精神的标志之一。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以上学习情况,总结吉祥图案的概念,并强调,吉祥图案并不是剪纸艺术所独有,而是所有民间艺术中都有的适用法则,为下面其它艺术形式的开展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吉祥图案并不仅仅是剪纸所特有,在其它民间艺术形式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这几张色彩鲜艳的图画,是不同样式的“连年有余”和“五子登科”,它们是我们河南朱仙镇的木版年画。
下面,让我们走进朱仙镇年画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去。
师:有哪位同学去过朱仙镇?朱仙镇坐落在开封市,历史上一个非常的繁华的地方,不但和广东的佛山,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镇,还和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潍县的杨家埠并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基地。
师:顾名思义,木版年画,就是要用木头来制版进行印刷,是我国古老的印刷术的一种,在历史上,我们河南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基地之一。一直保存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
师:我手中就有一块宝贵的年画印刷的木版,下面我们来真实的实验一下,切身感受木版年画的制作。
首先出示印制年画过程的视频,然后教师演示年画印制线稿的过程。
(设计意图:先出示印制年画视频的过程,是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后教师示范,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展示工具和使用方法)
找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设计意图:开封朱仙镇离郑州很近,学生了解的相对会多一些,而且朱仙镇年画在历史上地位也很高,这让学生们对自己身边的艺术会产生自然而然的喜爱感,对提升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更为充足的说服力。教师自身对朱仙镇年画的热爱,学校在有关资源上的准备,以及前期对年画上的学习储备,都为这个环节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也使课堂内容的学习更为生动形象。)
师:和你在街上买的年画相比,木版年画的印制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师:自己亲手制作,感觉更有趣,这是因为,在印制的过程中,你亲身体会了生产的过程,获得了劳动的满足感。
师:这是一张印制好的年画线描稿,可是,它和我们看到的年画差别还很大,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没有颜色,我想问,如何让我得到一张有色彩的年画?
学生回答。
师:我还有几个问题,年画上要印几个颜色?怎么把颜色印上去?你们知道这块版是怎么得来的吗?印刷时用的这个刷子什么?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印制年画?印年画的时候用什么样的纸张?印制年画都需要什么程序?
唉呀,问题实在太多了,就让我们看看它背后隐藏的秘密吧。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前期自主学习中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并可以从下面的视频中有目的的找寻答案,提高学习效率。)
出示有关年画制作的视频。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一个个小秘密都揭开了。看来,一张年画的诞生要经过繁杂的程序,大致分为----画稿创作、画版雕刻、木版套印(以黑、黄、红、绿、紫五色, 先淡后重,依次套印而成),最后,还要进行烘货点染才能最终完成,现代,很多人还会把这种古老的木版年画进行装裱后收藏或者是挂在家中进行欣赏。
看来,一张年画的诞生还真不容易,每一张作品背后,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这些木版年画,浸透着民间艺人的汗水和完美的技艺打造,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我手中的这张年画适合贴在哪里?
学生回答。
师:让我欣赏一下不同的朱仙镇年画作品(播放有关朱仙镇年画题材的视频)
师:朱仙镇年画的题材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吉祥图案,也有典型的文武门神,还有各路神仙,英雄好汉,民间故事等等,都会根据内容的和服务对象的不同,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五)
1、甚至有这么一张有趣的年画----“活财神”。民间三大财神有武财神“关羽、赵公明”、文财神“范蠡”,而在年画里,当时的人们为了祝福新年里发财的愿望,竟然用当时著名的三个富商“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为原型,创造出三大“活财神”。这里面的康百万,就是我们河南郑州的一位商人,他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康百万庄园”。
2、出示课本,这上面还介绍了一些全国各地的著名艺术,有广东陈家祠的砖雕,北京四合院的石雕,浙江民居的木雕,而这些在康百万庄园里也可以同样可以看到。这个地方离我们郑州非常的近,希望同学们能够亲身去体会这些家乡的艺术魅力。下节课,我们还会在《家乡的老房子》一课中,进一步的学习。
3、老师还有一些宝贝想和同学们分享,这些都是老师在河南各地收集到的各种民间艺术品。
(出示开封汴绣、信阳皮影、郑州的虎头鞋、淮阳泥泥狗)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家乡的民间工艺值得我们去探索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有趣的年画,引入中国民间艺术的雕刻艺术,进而让学生明白,河南传统艺术的多样性。)
(六)总结:我们的家乡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河壮美,古城沧桑,风土人情多种多样,这一切都蕴育了数不胜数的民间艺术。透过那一张张、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让我们的思维翩翩起舞,让时光逝去来兮。
不管是衣食住行、市井百态,还是我们喜怒哀乐里的乡愁,都让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这些民间艺术品紧紧地的联系在一起,而经过时光沉淀的手工艺品,带着民间艺人的汗水、感情和历史的记忆,充满温暖。
(设计意图:结束总结的这一环节,选用了一段视频,结合河南各地的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生活劳动、社会发展的画面,让孩子知道民间艺术和建筑、日常生活、民俗节庆的联系,从而加深学生了解河南、热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