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八课
家乡的历史与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美术课本中的第十八课第三课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是一节“综合·探索”课。本课是在《家乡的小吃》、《家乡的艺术》、《发现老房子的美》和《家乡的老房子》的基础上,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探索,再次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过去与现在,逐步展望家乡的发展。因此需要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的历史与发展。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的学习涉及中国历史、家乡的历史建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事件、地方经济等相关知识,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在课堂上会接触到相关的知识,但对中国的历史、区域性的历史内容了解的相对不多,同时有一部分家庭现在还没有用上网络,所以让学生在网上收集一些资料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容易。虽然现在每一个家庭中都有手机,可以做一些拍照,但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能够收集到的资料,还是限制到本地区的一小部分资料,因此能够收集到的资料相对来说还是不充足的。对个别家庭来说,如果存储的有老照片的,在询问家庭的长辈的基础上,会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到家乡近几十年的历史发展。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课堂教学课件与教师语言的引导下,关注河南的历史与发展,体会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在课堂学习与课下的上网、询问长辈等过程中,了解家乡河南的文化;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人民,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与评述、教师的分析讲解中,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感受家乡河南的过去与现在的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河南的文化,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人民,同时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学习重难点】
难点:了解河南的历史与发展过程,感受不同时期家乡的美。
重点:怎样进行河南的历史发展的变化评述?
学习重难点解决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直观展示,课堂教学的“观、引、想、谈、评”五个环节的学习,感受河南家乡的历史与变化。
【学习准备】
课堂教学课件、学生为好上课提前所做的当地历史与发展资料收集。
【教法】
这节课结合六年级学生特点,运用美术教学中的“激趣、探究、评述”学习模式。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出“观、引、想、谈、评”的特点。在学习中运用个人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理论欣赏和课堂评述相结合。
【学习过程】
这节课结合课标理念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重点体现出“观、引、想、谈、评”的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目标,本节课教学确定为五个环节:通过不同阶段欣赏司母戊大方鼎、电影1942、洛阳、开封、新郑等的历史与河南的现代建筑等相关内容与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讨;思考河南的历史与发展;谈个人感受;评述河南的历史与发展的个人感受、教师运用歌曲《中国有个河南》MTV作为课堂总结,这五个环节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
课前做好准备,创设情境。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自然导入(观)
在学习家乡的历史与发展全国篇与北京篇两节课的基础上,我们学习河南的历史与发展。
有人说,河南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地位非常重要,其重要原因在于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在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在河南这片沃土上建立都城,比如开封、洛阳、郑州,即使我们新政在历史上也是郑国和韩国的都城,所以在河南出土的文物非常多,但是令世界震惊的是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司母戊大方鼎。 (出示司母戊大方鼎)
分析司母戊大方鼎。
二、学习新知
(一)了解河南的历史。(观、想、谈)
观看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教师做一些引导性的提示语言,供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进行思考。
问:河南人逃荒去哪里?山东人逃荒去哪里?
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谈自己的学习认真程度!
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建议。
河南第一个申报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洛阳龙门石窟。(观、想、谈)
(谈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1分析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些历史,重点让学生理解奉先寺造像的内容。(结合奉先寺造像与乐山大佛造像之间的差异性,谈造像艺术的特点。)
2.介绍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历史建筑。(观、想、谈)
重点谈洛阳的民居的砖雕工艺、古墓、古城城门等。
(四)介绍十一朝古都——开封——的历史建筑。(观、想、谈)
重点谈开封的包公祠、铁塔、龙亭公园、御街等。
(五)分析新郑的历史。以新郑的出土文物和黄帝故里景区图片为主线进行。(观、想、谈)
引导学生对在新郑出土的文物——莲鹤方壶的认识。
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对新郑的印象。
三、河南的发展:(充分体现观、想、谈。)
河南大学的礼堂、河南省艺术中心、中原福塔、郑州裕达国贸大厦、河南省博物院、二七纪念塔、郑州国际机场等,引导学生认识河南的现代建筑。
谈:你对河南历史的理解,谈谈个人的感受。你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
四、公布学生合作作业:
(一)具体要求:
1.2~3人合作,完成一份手抄报。然后全组同学做成一块展板。
2.如果资料不够,可以用其他形式补充。
3.把展板放在学校的不同位置,并向同学介绍我们的家乡。请同学给你打分。
(二)争做小小评论家:
1.哪个小组的同学介绍得最详细?
2.哪个同学对家乡热爱表达得最好?
3.你是否对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五、采用歌曲《中国有个河南》MTV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内容展示。(充分体现想、评、展。)
让学生再次感受河南的历史和河南索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
【综合评价】
评价要点:
1.学生是否掌握了服装色彩搭配的基本要领;(用谈话和作业分析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
2.是否注重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采用过程性评价)
3.对于着装文化是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采用发展性评价)
4.是否积极根据活动的主题展开探究,并正确使用色彩搭配的方法在小组服装展示中进行应用。(用观察与作业分析的方式进行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
【教学策略】
教学中,我通过视频引导、关注河南的历史与发展,学生间着装的评头论足,推荐展示讨论成果,最后做评价交流。辅之以多媒体教学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展示中领悟服装色彩搭配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举荐出小组对服装色彩搭配的优秀成果并进行展示交流,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实践应用成果。针对学习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理念遵循了四条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为手段,以学生理解为学习目的,以学生生活实践应用为宗旨,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例法树立学生正确审美观。
【板书设计】
【反思】
本课内容的学习适合于学生在充分学习色彩搭配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展示活动,表达中学生青春靓丽、阳光向上的青少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