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命的器具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制作临时装片,掌握制作步骤。
2.利用显微镜观察,体会微观世界的奥秘
【学习重难点】
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
一、材料器具的准备及认识:
材料器具:从实验桌上找出相应器具,注意:要轻拿轻放,以免损坏。
二、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完成以下练习。
擦拭载玻片盖玻片 擦
在擦拭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 。 滴
用镊子撕取生物材料(如小块洋葱外表皮)。 撕
将材料浸入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展平。 展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
--(目的是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 盖
⑥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 染
三、典型例题案例赏析
1.盖上盖玻片,用 染色;在 侧(填同侧或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
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物存在。移动玻片标本时,污物不动;换用洁净的目镜后,污物仍然存在。据此判断污物最有可能在
2.为了避免气泡的产生,盖片时应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 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3.染色时应在盖玻片的 滴加一滴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 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4.绘图: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上 来表示,(不能涂阴影表示暗处)。
自主测试:
1.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必须是 ( )
A.新鲜的 B.完整的 C.薄而透明的 D.干燥的
2.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目镜上有“5×”字样。物镜上标有“45×”字样。观察到的物体的实际放大倍数是 ( )
A.5倍 B.45倍 C.50倍 D.225倍
3.把刻有“p”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应当是 ( )
A.q B.p C.d D.b
4.如果在载玻片上写“→”那么在显微镜下可看到( )
A.→ B.↑ C.← D.↓
5.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主要步骤可以依次简化为( )
A.擦片→滴水→取材→入水→观察 B.擦片→滴水→取材→盖片→观察
C.擦片→滴水→取材→入水→盖片 D.擦片→取材→入水→盖片→观察
6.在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过程中,盖玻片一侧要先接触水滴再放下的原因是( )
A.防止水溢出 B.防止观察材料受损害
C.防止出现气泡 D.防止盖玻片受损
7.当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 )
A.细胞数量变多,视野变暗 B.细胞数量变多,视野变亮
C.细胞数量变少,视野变暗 D.细胞数量变少,视野变亮
8.在使用显微镜时,如果要使镜筒升降的范围比较大,应调节( )
A.转换器 B.细准焦螺旋 C.粗准焦螺旋 D.镜臂
9.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要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心,装片移动的方向应该是( )
A.右下方 B.右上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探索生命的器具
【学习目标】
认识一些常用的器具,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器具。
【学习重难点】
重点: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1.净——用洁净的纱布将盖玻片、 载玻片 擦洗干净。?
2.滴——用滴管在 载玻片中央 滴一滴清水。?
3.取——用镊子夹取叶的 下表皮 。?
4.浸——把材料浸入 载玻片中央 的水滴中。?
5.展—— 展平 材料。?
6.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 水滴 ,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
7.染——把 碘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知识点二:其他常用的实验器具
1.可以用来观察微小物体的器具有 放大镜 等。?
2.实验中常用的解剖器具有 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等。?
3.在小学的科学课中你曾使用的计量器具有 量筒 、天平等。?
4.可以用来加热的器具有 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等。?
5.说出几种生物实验中的通用器具。
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药匙等。
知识点三:使用实验器具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解剖器具时,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不要用手触摸刀口,也不要碰到他人。
2.在探究实验中,加热时要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
不要离开加热装置,加热结束后要及时、正确地切断热源,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被加热的玻璃器具。
3.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做好 清理工作 。?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分组介绍各种器具的种类和用途。
(1)你知道哪些实验器具?其作用是什么?
实验器具:量筒、试管、酒精灯、放大镜等。
量筒:量取液体;试管:溶解、反应等;酒精灯:加热;放大镜:把物体放大。
(2)通过影视和书籍,你了解到医生用到的解剖器具有哪些?
(手术)解剖盘、(手术)解剖剪、镊子、(手术)解剖刀片。
2.制作临时装片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擦拭载玻片?
清洁好的载玻片和盖玻片,需用细软布(如清洁的纱布)擦干。其方法是擦拭载玻片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夹着其短边的边缘;右手拇指和食指持清洁的纱布沿长边往返,在上下两面同时轻轻擦拭。
(2)滴多少水合适?
滴水时水量要适当,以恰好被盖玻片盖满为度,约1~2滴。如滴多而载玻片又倾斜,则水很容易流满载玻片。
(3)为什么要展平材料?
用解剖针或镊子将材料展开,不重叠,利于观察。
(4)为什么取放盖玻片时要小心?
因为盖玻片小而薄,不小心就容易破碎。
(5)为什么要给材料染上色?
使细胞的结构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6)实验中出现下列问题时,如何解决?
①视野里看到的物像为什么漆黑一片?
取材厚而不透明,光线无法透过,以致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漆黑。因此,取材要薄而透明。
②如何区分气泡和细胞?
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表现为四周较黑、中间较亮,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会变形或移动,细胞则不具有这些特征。
③盖盖玻片时容易产生气泡。那么正确操作方法是什么?
放盖玻片时,先使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的边缘,待水完全接触该边缘后,再轻而缓慢地放下盖玻片,由于盖玻片下的空气已经让水排挤掉了,这样就可以避免产生许多气泡。
探索生命的方法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其过程 2.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检其过程,尝试确定 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其过程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设问]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会有一些生物学上的疑问,如人为什么会长高?鸟为什么会飞?请写出一个自己的疑问在下方空格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
1.科学探究通常可分为 , , , 和 几个步骤。
2.在制定实验方案时,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起 作用。
3.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甲)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乙)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丙)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上文(甲)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答__________________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
(3)步骤_______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4)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下列方法中①观察②调查③收集和分析资料④实验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几个选几个)
任务1: [科学探究的步聚⊙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阅读书本上的内容,感受书本对于“蛆从哪儿来”这样问题的探究过程,并讨论科学探究方法的 一般步骤。和一般过程
任务2:[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小组实验⊙小组竞赛]
根据书本提示总结出这个问题探究的过程,并实施其过程。
提出问题 : ?
做出假设:
实验:(分工合作)(1) 制作计划:
选面积一样的玻璃板和硬纸板,大小差不多的蚯蚓,使蚯蚓分别在玻璃板和硬纸板上爬动,观察记录现象。
(2)实施计划:
及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
得出结论:( )
科学探究常用的对照实验有一些原则:
(1)单一变量:一次实验只允许一个变量。除变量外、其它条件都必须相同。
(2)多数多次原则:原因是( )
自主评测(相信你、一定行!):
1.市场上某一防晒霜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几个学生邀约徒步旅行,准备利用此机会做一个关于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
学生实验方案
甲 脸上涂上防晒霜,两手背上都不涂。一天后,比较脸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乙 第一天,两只手背都涂上防晒霜;第二天都不涂。比较第 一天与第二天被灼伤的程度。
丙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丁 在另一同学戊的两只手背上都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与同学戊的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你认为4人中谁的实验方案最好:( )A.甲 B.乙 C.丙 D.丁
3.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过程中,实验变量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土壤的湿度 B.温度 C.土壤的湿度和光照 D.光照
探索生命的方法
【学习目标】
知道探究的一般步骤,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尝试确定实验中的变量,并相应地设计对照实验。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试完善下面的循环图,概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知识点二: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1.探究问题: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2.做出假设:蚯蚓在 糙面硬纸 上爬得快。?
3.实验:
(1)描述一下蚯蚓的生活环境和它的外部特征。
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有许多粗糙的刚毛。
(2)围绕“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问题,讨论并制定探究计划,进行探究。实验材料可以选择糙面硬纸与光玻璃、糙面硬纸与光面硬纸或光玻璃与糙玻璃,如何设计变量?是选择同一条蚯蚓还是不同蚯蚓做实验?
选择糙面硬纸与光玻璃作为变量,其他变量相同。挑取盆里两条大小差不多、比较健壮的蚯蚓,将它们分别放在糙面硬纸和光玻璃上。
(3)如何比较在不同物体表面的快慢?速度如何测量?
取两条大小粗细差不多、比较健壮的蚯蚓,把它们分别放在糙面硬纸和光玻璃上,再分别测量记录它们在一定时间内爬过的距离。
注意:活动结束后,把蚯蚓放回大自然!
合作探究
1.回顾一下上一次我们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过程。谁能给我们讲一下探究过程?
首先提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接着作出假设,随后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2.以探究蛆是从哪儿来的为例,分析下列问题。
(1)夏天当你看到腐烂的肉上产生蛆时,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蛆是从哪儿来的?或为什么会有蛆?或怎样才能使肉不产生蛆?
(2)对于刚才的问题,我们会有怎样的假设?你为什么这样假设?
假设蛆是由腐烂的肉变来的,或者是由蝇产生的。
因为看见肉上有蝇在爬动。
(3)阅读课文,书上是如何设计这个探究实验的方案的?
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个碗口覆盖有纱布,另一个碗口敞开。
3.按课本上“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探究过程,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然后,分析下列问题。
(1)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是什么?
分节有利于运动。
(2)如何区分前端和后端?
靠近环带的为前端。
(3)摸一下蚯蚓体壁、体节腹面处,分析蚯蚓的刚毛在运动中的作用。
蚯蚓的刚毛能够支撑身体,辅助运动。
(4)比较蚯蚓在不同物体表面的运动情况,判断假设是否正确,从中得出结论。
蚯蚓在糙面硬纸上运动快,在光玻璃上运动慢。
(5)在实验中,本小组发现哪些新问题?
有可能与实验的结论和假设相反:蚯蚓在糙面硬纸上运动慢,在光玻璃上运动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