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语文-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30 13:4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会写本课生字。?
2.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自制演示文稿PPT及诗歌朗读配乐?
教学过程:?
依题质疑?解题导入?
1.由单元主题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请齐读课题——21古诗两首。接下来我们先学习第一首,是距今1300多年前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请齐读诗题——望天门山?。?
读题解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望”是什么意思?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生:向远处看。课题的意思就是——(指名解题)带着对课题的理解,一起再读课题——生:望天门山。师:站得不够远,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生再读课题(“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3.师:你想了解这首诗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学生自主质疑,教师侍机评价并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副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梗概:内容??意思??感情??……)?
4.过渡语: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非常有探究的价值,结合同学们的问题老师整理出了自主学习提示。(指名来读)?
学习提示:?
(1)自由地、反复地读读这首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尤其注意本课会写字的字形。?
(2)结合注释,展开想象说说诗句的意思。?
(3)反复诵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5.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多次学习古诗了,你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生:反复读、背诵、看注释、看插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诗中没说出来的话要补充出来……?
师随着学生回答,板书学习方法:读??背?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补白……)?
6.师: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可真多,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7课,按照学习提示自己学习第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自主学习5分钟左右。)?
二、解疑合探??品读感悟?
1.组内合探?
(1)过渡:看着同学们能潜心读书,老师真的为你们高兴,相信你们一定有好多的收获,下面就请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收获,也可以交流自己未解决的问题,老师希望各组同学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开始!?
(2)组内积极交流,围绕自主学习提示开展合作探究。?
2.班内合探?
(1)过渡:各组同学能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与思考,并且做到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其中……组表现最好,老师给这三个组各加2分,其它各组同学接下来可要努力了,有没有信心为本组加分?(有)?
(2)整体感知,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读过多遍了,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顺了。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其他组同学认真听读,听后从正确、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指一个组同学读诗句,一人读后组内先评价再读,引导生再读,然后其他组对这个组的汇报朗读做出评价。)侍机正音:“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你们组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它的停顿是二、二、三,(PPT出示二、二、三节奏的全诗)这位同学读得快了点,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点,读出辽远的感觉。谁再来读这首诗?(指名读诗)?
你们小组有不同的读法吗?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读法吗?(PPT出示二二二一节奏的全诗)听出来了吗?他们组读的节奏是二二二一,谁来按这种节奏再读古诗,(指名再读诗)?
他读得好,像他一样按照这种节奏齐读古诗。(全班齐读这首诗)?
(3)“诗是画”,赏景品“色”?
师: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望天门山》一句一景,请大家快速找一找,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随着学生说师画黄色横线)?
师:你们了解天门山吗?(生结合注释说后,师:我听懂了天门山在安徽省,天门山是两山隔江相对,像门一样,所以叫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指导书写“楚”字。?
楚是本课要求写的字,观察一下它是什么结构?书写时上边的林字要扁一些,下面部分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横钩压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丿要像刀一样锋利,捺要舒展。请你在本子上写两个“楚”字,再写一个你组的词语。同学们写得很认真,写字和做人一样要端端正正的。能告诉老师你给楚字组成了什么词吗?(由学生组成“楚江”引入下一个环节。)?
师:诗中楚江的水是什么颜色?(如果生说绿色,追问你从诗中哪个词中知道的?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点击课件此字放大),这是个会意字,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字??
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
师:上面的“王”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出示名家诗词。?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贺知章)?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
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师:孤帆是——(生:白色)根据生活经验补出来。(手指板书:补白)?
师:日是——(生:红色)?
师:碧、青、白、红,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
3.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师: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他拍下的这幅连环画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诗中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画是动的呢?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我从“断”“开”“流”“回”“出”“来”等字看出来的。?
师:一口气找出了六个表示动作的词,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学习第一、二句。?
师:我们先来联系诗中语句,再看看插图,品品“中断”,什么意思??
生:从中间断开。?
师:让我们看看“断”(斷)字的繁体字,PPT出示。(讲解繁体“斷”)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一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表示有力地砍断。再看这个“开”字,(解析繁体“開”的字理)下部的“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如果说天门山就是这扇门,谁有这样一双能推开天门山的大手呢??
生2:楚江。?
师:把“断”和“开”送进诗句中,你的眼前显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耳中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生:天门山本来是一座山,被楚江冲开,伴随“哗-哗-”的声音,分成了左边一座,右边一座,像两扇门一样。?
生:汹涌的江水奋力地冲向天门山,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天门山终于被分成了两半。?
师:明明就是夹江对峙两座静止的山,是大自然形成的,李白却大胆地想象成被楚江水撞开的、劈开的。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读的气势不够)?
师:这样的力度天门山能“断开”吗?谁再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强调了“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出)?
师: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男生读。(很有气势)?
师:全班,一起来——?(全班齐读,读出了气势)?
师:接着我们来品品这个“回”字,这是回字在字典中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PPT出示1.回旋。2.回转,改变方向。3.返回。?
师:结合插图,联系文中的诗句,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学生如果不理解时教师就板画)?
师:(板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
师: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碧水东流至此回(强调了“回”字)?
师: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学习三、四句。?
师:“中断”“开”“回”这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让我们感受到山水气势的磅礴美。再来读读“出”这个动词,看看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揣摩品味理解“出”】?
师:让我们联系生活中坐船,坐车的经历想一想,什么是“相对出”呢??
生:李白坐在船上,觉得两旁的景往后退。?
师:船在前进,两岸的景物不停地往后退,又有新的景物扑入眼帘。(师走进生中)船行到这,眼前一亮,全新的景象又扑入眼帘。这就是——相对出。?
师:这哪里是青山“相对出”啊,分明就是李白在——?
生:在看山的景色?
生:在山水中游览?
师:对啊!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展现了“人在画中游”的美好境界。让我们齐读这句诗体会诗人用词的高妙。——两岸青山相对出?
扑入眼帘的不仅有两岸的景物,还有远处江水中的——生:孤帆一片日边来?
【人山对话理解“情”】?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眼前色彩明丽、流动而出的美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很惊喜。?
师:李白心情愉快,仅仅是因为天门山的美景吗?让老师告诉你。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于是写下这样的诗句。读——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恰逢此时,看到天门山的胜景,于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写下来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句。指名配乐读——
情景诵读:
(1)一千多年过去了,(课件:出示天门山)今天的游客来到天门山,都会想起这首诗,情不自禁地吟诵——?
(一生深情地配乐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师: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天门山不仅仅是座名山,它还是文化。文化在传承,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天门山,也会深情地诵读《望天门山》齐——配乐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质疑再探?
师:学习到这里,让我们看看开课时始提出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逐个问题询问并一个一个地擦掉问题,)现在你对这首诗还有疑问吗?(……)?
四、全课小结?
孩子们,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如果你还有疑问下可以接着交流。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习的诗句背诵给家长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