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 物体与水混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人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盐到哪里去了》一课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本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的探究活动。便于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物体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及验证预测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溶解这个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应用它,只不过就是不知道这一现象就是溶解。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四年级学生具有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具有科学探究的兴趣,只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就可以很好地组织科学教学。
三、教学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的结果。
2、通过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能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施求是;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
2、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五、课前准备:一次性塑料杯,小棒、汤勺、适量沙子、白糖、食盐、锯末、水、纸巾、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单
六、教学环节
激趣导入--------提出问题---------猜想-------试验验证--------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应用------小结------课堂延伸。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一袋食盐,结合生活实际(炒菜、做汤时都放盐,吃的时候看得到盐粒吗?学生回答:“看不到.”师提问:“如果把盐放到水里呢?),引出“盐放到水里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告诉学生这就是老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教师把白糖、沙子、锯末、以盐的朋友身份参加这次实验活动,并提出如果将白糖、沙子、锯末、也分别放在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3、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展开合理的猜想,小组交流并汇报结果,教师适当板书。(出示课件)
(二)、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1、如果要验正预测结果,科学中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实验)那好,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实验验证。不过大家先别着急动手,实验前要明确实验要求(出示课件)。
2、教师演示搅拌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3、小组进行分工,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汇报(出示课件):
小组代表发言,并将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对照。
5、指导分类:
师:你能把这四种物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总结溶解定义:
(1)、根据分类结果,引导学生围绕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进行讨论,推测出盐和白糖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
(2)、教师把提前准备的白糖水、盐水、桔子水,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尝一尝,说说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白糖和盐均匀分散在水中)。
(3)请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溶解。(师适当板书)
(三)、应用拓展
1、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洗衣粉、奶粉、咖啡、小儿感冒颗粒等)。
2、介绍:(1)、加热和搅拌能促进溶解速度。(2)、在生产生活中,不光固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液体和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液体比如牛奶、果汁,气体比如我们喝的雪碧,有沙口的感觉,这实际是因为有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其中。
3、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四)、学生畅谈本课收获(出示课件)
(五)、课堂延伸
盐在水中溶解成看不见的微粒,你们能想办法把盐从盐水中找出来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可查阅资料,也可动手试一试,相信你们一定能行,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板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
看不见: 盐 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
白糖 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看得见:沙子 锯末 不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