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语文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30 14:1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读为主线、想象画面”这一古诗教学理念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初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用写和画的方式表现诗歌的内容。????
4、能用普通话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好!提到唐代的诗人李白,你想到的是他写的哪一首诗??
2、生自由回答。?
3、师:李白仰望天空的明月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诗人总是如此敏感、多情,对大自然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这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去感受诗中的美景和诗人的美好情感。?
4、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师书写课题“望天门山”)?
师:这“天门山”到底是指的什么?(出示幻灯片:天门山)?
师:什么叫“望”??????
?生:看。?
(出示:“望”的甲骨文体。)?
师:咱们来看一看“望”的古字,你看,它的甲骨文体啊,非常传神,就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抬起头向远处看,就是:(望)。?
师: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
?[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拿出你们的课文纸,自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好,开始。(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师:读几遍了?????
生:两遍、三遍。?
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师:你要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对读的学生和听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师:读的流畅,再读读这词。?(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
3.初步指导读诗。?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请一名同学读)?
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三”,老师还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
[用手势语这种无声的语言指导学生读诗,更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师:有味道吧。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师生合作读诗)?
师:咱们换一下,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师生合作读诗)?
[以这种游戏的形式,能将诗的读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现在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边圈。指名汇报。板书:景)?
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有没有补充???????
生:天门、日边。?
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
师:这天门山开始有了一些了解,这楚江,你们知道吗?(引领学生通过注释感悟诗意)?
生:读楚江的注释。?
师:长江流过古代的楚国,这一段就叫楚江,那么长江流过吴国地段,就叫:?(吴江)这李白啊,就从这不凡的天门山、楚江入手,第二句的碧水指的是:??????第三句的青山指的是:??????这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拉开视野,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师:什么叫“断”????
?生:就是断掉了。?
师:那“中断”呢?????????
生:中间断了。?
师:就是从中间断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出示“断”的小篆写法)?
师: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从中间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
生:劈开的。?
师:用刀给劈开的。这就是诗人大胆的、奇特的想象。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
生:江水。?
师:小篆写法的断字真有意思,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断”字的楷书,跟我一起书写一遍,大声读三遍,并同桌相互组词。?(出示“断”字?)
生:自由组词。?
师: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你看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楚江把山都冲开了,你们感觉楚江怎么样??????
生:凶。?
师:换个词“汹涌”。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通过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想象画面,使学生对诗句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指导朗读,就会水到渠成。]?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小船近了,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什么?出示(碧水东流至此回)。??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这个“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这个字本身就像一个旋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出示幻灯片:回)谁给大家读一读??
生: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
师:“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指名说)????
生:一、回旋。?
师:你认为水中间有漩涡,对吗?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觉得是二,因为我觉得“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就是往回走。?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没有了。那我们把这个字再送回去,你们再读读这句诗。(学生再读本句。)同学们,你们看,假如这就是天门山,(简笔画:山)碧水之西向东流,这水流到这儿的时候碰上了……?????
生:天门山。?
师:于是,它不得不折向北流。那是第几种意思??????
生:第二种。?
师:对,是流到这儿改变方向。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生1:雄伟。?????
生2:天门山很宽阔。?
师:那是浩荡的水,那是山和水在较量,很有力量的意思吗?真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愿来读。(指名读。)?
师:是水和山在较量。一起读。(全班齐读本句。)?
师:同学们,山是险峻的山,水是浩荡的水,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了这样的状景。再读。(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一二两句。)?
[本环节对于“回”的处理,将三种意思都告诉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答案,还要说明原因。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字带入诗句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意,同时也明白了诗句的意思。]?
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真好。李白顺流而下,这船离青山近了,他又望见……?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连点三个学生回答)?
师:有味道!什么叫相对呢?(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师:同学们,这山不明明是相对立的吗?为什么是“相对出”呢?你们坐过船、坐过车没有?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两边的景怎么样?同学讨论讨论。?
生:树一棵一棵地往后去。?
师:同学们,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些同学来配合老师演一演。选了教室过道两边的两排学生,示意他们起立。同学们请看,假如这两排同学就是两岸的青山,过道就是滚滚的江水。你认为他们应该怎么站??
生:面对面站立。?
?[通过图片、亲身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
师:哦!这就是座座青山,你们把它想的高一些,再高一些。李白的船行到这儿眼前一亮,啊!船行到这儿,这两边的山景又扑入眼中,这就是“相对出”。一个“出”字化静为动。假如李白是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那么这座座青山就是当地的(??????)??
生:主人。?
师:这山都有灵性啦,这么多的青山像主人一样的迎接他,你觉得李白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情)?
生:?高兴、激动。?
师:是啊!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欣喜的,是愉快的。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学生齐读第三句诗。)?
师:听出喜悦了。?
4.学习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李白的小船在青山间穿行,他抬头向远处看,啊!眼前一片开阔,印入他眼帘的是……(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1: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3: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考考你们:孤帆指的是什么??
生:江上没有多余的船只。?
师:那么孤帆就是说一只船是吧??生点头赞同。?
师:再考考你们“日边”是不是指太阳旁边。?
生:不是。?
师:太阳在哪里??
生:天上。?
师:离我们远吗??
生:很远。?
师:是的,日边就表示很远很远。
师:孤帆一片……????????????
生:日边来。?
师:原来诗人就坐在船上,所以两岸青山迎接的是??
生:李白。?
师:孤帆一片……????
生:日边来。(全班一起接读。)?
师:青山出迎,孤帆来近。李白陶醉在山水中,让我们合作读一读。(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相对出。??
生:日边来。?
师:相对出。??
生:日边来。?
师:相对出。??
生:日边来。?
[看似简单重复,实际上是一步步在提高要求,通过示范,让学生模仿,不用刻意地去说教,学生也能学得很好。]?
师:李白的心和山水融在了一起。你认为此时的李白心情怎样??
生1:愉快。??
生2:激动。??
生3:欣喜。??
生4:兴奋。?
师:让我们激动中带着欣喜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后两句诗。)?
四、链接拓展?
师: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古诗吧。
师:这么壮观的景色,没有美妙的音乐相匹配那将是遗憾的,请同学们跟随美妙的音乐大声的把古诗读出来吧。?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我说,你想。?
师播放优美的《月光海岸》然后深情款款地说:假如你就是那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李白,你就乘着那一叶扁舟,顺流而下。两岸秀丽的风景慢慢地从你的眼前飘到了身后,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青山倒影在绿水中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山。闭上眼睛深呼吸,你仿佛能闻到树木散发的清馨,远处还有谁清脆的歌声。行走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怀抱里,仿佛游走在美丽的画卷中......?
慢慢地睁开你的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出你神奇的笔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负责写一写(把句子补充完整)?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_。?我仿佛听到——————。?
另外一组负责画一画,为古诗配上一幅插图。?
师:好的,同学们基本上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佳作吧!?
师选择两位学生“写一写”的作品,请他们美美地读出来。?“画一画”由展示台展示两位学生的作品。?
五、小结?
师: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运用古文体来认识了生字,利用抓关键词领悟了古诗,再次运用注释理解了诗意。同学们,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天门山还是险峻的山,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歌,附近的孩子来到天门山郊游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这样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唱出这首古诗吧。(播放歌曲《望天门山》)?
师:同学们,今天也让这些字,这首诗,这支歌,这座山留在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