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李颖
北京市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6的乘法口诀
学科
数学
学段
低段
年级
二年级
教材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事才更愿意去研究,才不会有抵触,才更愿意接收。
2、数学来源于生活,要学会“数学地”思考生活问题,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数感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或者自动的理解数和运算数的态度与意识,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3、在这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口诀,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就是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己编制口诀。数学学科知识结构是环环相扣的,具有一定关系和联系的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唤醒学生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产生联系,从而解决新问题。
2.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的思维框架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对如何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已经比较熟悉,6的乘法口诀在前面已经有学过一部分了,新的口诀剩下不多,而且,课本的编写结构与前面乘法口诀的编排也相同,所以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索的空间,让学生运用迁移的原理,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通过课前的前测结果,有78%能够正确默写出6的所有乘法口诀,有13%的学生能正确默写出前半部分,8%的学生没有默写出,或听错要求。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依据乘法的意义独立探究、编制乘法口诀,掌握6的乘法口诀。
2、通过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应用口诀灵活的解决新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2、巧妙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介绍小蚂蚁,1只蚂蚁6条腿
2、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下一行比上一行多一只蚂蚁。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1、一共有多少只蚂蚁? 口头解决
2、一共有多少条蚂蚁腿?追问:要求这个问题怎么办?
(所有蚂蚁的数量再乘6;一行一行的算出再加在一起)
二、新授课,列式,编口诀
1、算出每一行的蚂蚁共有多少条腿?学生在题卡上完成
2、汇报:(1)连加的算法,怎么想的
(2)用乘法算式,解释一下6*5=30,和6*8=48
3、观察所有算式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后一个结果总比前一个多六)
为什么呢?(买一只蚂蚁有6条腿,所以增加一只蚂蚁,结果就增加6)
4、编写这些算式的口诀,学生在题卡上完成
5、巩固熟记口诀
齐读口诀,师板书口诀,提示重点在后四句。
自己背、小组两人互查、师生对口令、完成题卡“把口诀补充完整”
师板书:6的乘法口诀
三、巩固应用口诀
1、补充口诀“六七 ”
2、看到这句口诀,你能想到什么?
可以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把你想到的记录在题卡上。
学生在题卡上完成。
3、分享学生的“作品”
师总结:同学们想到了,画图乘法的意义,算式乘法与加法的关系,编题生活中的应用……
四、巩固提升,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
1、看算式,立刻说出你想到的口诀
6×( )=24 ( )×6=36 ( ) ×6=48
6×( )=54
2、出示6×11=?
这道算式结果是多少呢?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点子图,想一想,可以利用点子图圈一圈,算一算。
学生在题卡上思考、解决
3、汇报分享:一行一行11个6加起来算,6个11加起来算,
分成两部分,再合起来。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 六六三十六
二六十二 六七四十二
三六十八 六八四十八
四六二十四 六九五十四
五六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