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实践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初步理解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3.通过动手操作与用口诀求商进行对比,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能初步理解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法:
激趣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
复习法、对比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教具、学具:
小棒、计算卡片、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四( ) 五六( ) 四六( ) 七七( )
五九( ) 九九( ) 三七( ) 八九( )
二七( ) 六八( ) 三五( ) 七八( )
2.出示复习题2,完成填一填
5×7= 4×9= 8×6=
6×( )=54 7×( )=14 ( )×5=25
3.沸羊羊抱来了3捆跳绳,每捆4根,一个有多少根跳绳?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抽一人板演:3×4=12(根)
师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计算出结果的?
【说明】本节内容教师通过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这一环节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课的教学做铺垫。
二、教学新知
1.问题情境1。
(1)创设情境
青青草原上正在在举行羊羊运动会。沸羊羊在运动会中遇上了不少的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1)
(2)理解题意
孩子们,仔细读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有12根跳绳,每3根跳绳分给一个组,可以分给几个组?)
(3)列出算式
学生尝试列出算式:12÷3=
师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说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4)动手操作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的方法解答,请孩子们用小棒代替跳绳分一分,摆出12÷3的结果。
学生动手分一分。
抽查:一个孩子上台进行板演。边摆圆片,边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板书:12÷3=4(个)
师追问:刚才我们是通过分一分的方法得出除法算式的商。如果下次我们的计算中被除数很大,是不是也用小棒来摆呢?你们有更快更简单的方法吗?
(5)尝试计算
生自由交流。通过交流,以及与黑板上乘法算式的对比,学生会大胆猜想——用乘法口诀可以得出结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问:12÷3你用了哪句口诀?
追问: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句口诀?
师引导学生说算理:想三( )十二,三四十二,所以12÷3商是4
抽2—3个学生说说算理。
【说明】结合操作,让学生综合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问题,并明白算理。同时,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
2.问题情境2
村长又给沸羊羊出难题了!把12根跳绳平均分给4个组,每组分多少根?
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汇报,
师板书12÷4=3(根)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的。
(想:4×( )=12,(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3.变式巩固
仔细观察上面两个除法算式中发现了什么?
一起来试一试看口诀写两道除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
四六二十四
七八五十六
四 四 十六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学生汇报
师问:像四四十六这样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的口诀还有哪些呢?(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
【说明】本环节是新知的延伸,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感悟口诀与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练习
1.送苹果
美羊羊给同学们送来了香甜的苹果!谁能答对卡片后的题目,香甜的苹果就送给他!
2.夺金牌
师:同学们想和羊羊们一起夺牌吗?现在就让我们和羊羊们一起夺牌!
动脑筋,在( )里填入>,<或=
45÷5 ( )7 56÷8 ( )3
16÷4 ( )4+0 24÷8 ( )35÷5
生独立完成
汇报计算结果
3.试一试
师:同学们真棒!都获得了不少金牌,让我们一起动脑筋,试一试下面一道题。相信一定难不到大家。从下面的数中每次选3个数组成一道除法算式,看谁写得多?
(1)独立思考并完成
(2)汇报结果
【说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把练习生动化、有趣化,使枯燥的练习生活化、趣味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也是对新知的拓展提升。
四、畅谈感受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3×4=12(个) 三四十二
12÷3=4(个) 想:三四十二,商是4。
12÷4=3(根) 想:三四十二,商是3。
【教学反思】
(一)利用信息技术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利用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再现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
(二)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动手操作,构建数学模型思想。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