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岑溪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2.有学者指出,宗法制是在同宗、同祖的血缘亲情基础上区别尊卑长幼,以确定财产、地位的继承秩序以及不同身份的宗族成员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制度。这表明宗法制具有鲜明的( )
A.平等性 B.等级性 C.礼俗性 D.地域性
3.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
A.前者 B.两者兼有 C.后者 D.两者皆无
4.元朝的行省不是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它的实行既是为了避免宋代过分分权所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也是为了避免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这说明行省( )
A.主要着力于政治与军事控制
B.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产物
C.彻底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机构
5.有人考据,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出身于贫寒家庭。据此可知,科举制( )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强化君主专制主义制度
D.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6.如表是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对比,表中的史实表明当时( )
时期
职位
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其他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上传下达,备皇帝顾问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官僚机构的膨胀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7.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而这一行为未受到清军的阻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想
B.英国殖民侵略准备充分
C.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D.中英之间军事实力悬殊
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传教士传教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9.史学界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既显示出旧时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又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下列措施反映其新时代特征的是( )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
B.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C.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D.“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10.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某一条约签订后,列强开始大规模地在中国建工厂、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1.《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当时出现的这幅漫画《盐政之前途》反映了(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
B.清朝财政已经完全崩溃
C.中国已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中国财政为列强所控制
12.从19世纪60年代起,对于西方列强提出的在华修筑铁路的要求,李鸿章表示“有反对外国追求铁路让与权的企图的责任”,“只有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铁路,才会对中国人有利”,这体现出李鸿章( )
A.强烈地排斥西方事物 B.对近代文明认识不深
C.觉察到列强的侵略意图 D.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
13.《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
B.辛亥革命隐含着巨大危机
C.地方乡绅成为革命的中间力量
D.政治革命促进农村大变革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规定的进步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宣扬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C.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D.一定程度上限制总统专制独裁
15.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 )
A.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制度变革
B.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C.五四运动取得了中国外交的胜利
D.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民族面临的内忧外患主要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
B.五四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
C.军阀割据混战 华盛顿会议重新瓜分远东太平洋
D.北伐战争 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蔓延
17.图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其诞生的背景是( )
A.国共合作的实现 B.秋收起义的发动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红军长征的胜利
18.1944年5月,毛泽东说“当1935年冬季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到陕北时,只剩下七千人,成了‘皮包骨’,长征胜利了,它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它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毛泽 东强调的是长征( )
A.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使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战场
19.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如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表
时间
工人
农民
其他
1927年4月
51%
19%
30%
1928年
10%
76%
14%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D.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20.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
A.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
B.广州虎门﹣﹣南京中山陵﹣﹣北京圆明园
C.南京天王府遗址﹣﹣北京故宫﹣﹣沈阳伪皇宫
D.上梅“淞沪会战纪念馆”﹣枣庄“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2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回溯抗日战争的历史,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这一开端的确立是因为当时( )
A.日本展开全面侵华 B.中日之间正式宣战
C.局部抗日战争打响 D.国共实现合作抗日
22.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兵力装备实力距离逐渐缩短。随后,解放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与这一“突破”相关的是( )
A.南昌起义 B.挺进大别山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23.周恩来曾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关于“第二个天安门”所指事件的历史意
义,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纪元
C.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D.为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基础
24.国歌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的变迁。以下是中国不同时期国歌的歌词(部分),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
A.晚清政府﹣﹣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南京临时政府﹣﹣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C.北洋军阀政府﹣﹣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
D.南京国民致府﹣﹣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25题14分,26题20分,27题18分)
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三公”指三个高位官职。丞相为一人时,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一分为三时,三个位置合称三公,三公无论怎么变化,皇帝助手的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载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胡惟庸的专权,因为他专权,即使他没有罪,也要把他杀掉丞相的权力太大,杀了胡惟庸,如果再立一个丞相,仍然不免要与皇帝分享权力,于是朱元璋干脆一劳永逸地取消丞相制度,就不会再有丞相与皇帝分权了。
﹣﹣毛佩琦《胡惟腐案之谜》《光明日报》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三省制如何继承了秦汉三公制?唐代三省制有何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度除宰相的必然性。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君权与相权演化的认识。
26.(20分)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
(1)材料一中是中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出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的诞生”建立的是什么性质的政权?该政权的建立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怎样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跨越?
2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6月3日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視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則有明显的表现,唯有エ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エ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摘蝙自张海鹏主編《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从稚嫩到成热、从弱小到强大,一次次遭受挫败,一次次カ挽狂潮,一次次浴火重生。1927年春夏,国民党叛变革命实行屠杀政策,使处于幼年时期的党猝不及防,遭到慘重损失。但是,党并没有被巨大的困难压倒,而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领导人民顽强地战斗。…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错误,中央根据地红军末能打破敌人第五次“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南方其他根据地的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这次严重失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力量几乎损失殆尽。中国革命再次濒临绝境。最终,中国共产党在挫折之后敦然奋起,推动了全民族抗目战争新局面兴起。
﹣﹣搞编自何教亭《中国共产党95年来应对危局和困境的伟大实践及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新特点,并概述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应对危局和困境做出的主要努力。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分封王室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到各地做诸侯,其中在山东的封国主要有齐国和鲁国,故以后人们将山东称之为“齐鲁大地”,B项正确。
ACD均不正确,排除。
故选:B。
2.【解答】“宗法制是在同宗、同祖的血缘亲情基础上区别尊卑长幼,以确定财产、地位的继承秩序以及不同身份的宗族成员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制度”表明宗法制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3.【解答】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加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大为削弱。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正确。
“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是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故排除BCD。
故选:A。
4.【解答】元朝的行省既避免了宋代过分分权所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也是避免了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这说明行省协调好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产物,故B项正确;
元代行省制对地方的控制不仅涉及政治和军事,还涉及经济等各方面,故A项错误;
C项,“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元代的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机构,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B。
5.【解答】A依据题文中两宋、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半数是来自于平民、贫寒家庭,这表现出促使部分平民阶层进入地主阶级统治阶层,故A正确;
B说法错误,排除。
C进士的出身与强化君主专制主义无关,排除。
D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A。
6.【解答】由表中信息可知,明朝内阁首辅拥有票拟等一些权力,且职权范围 并不明朗,所以可能会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但清朝军机大臣职权明确,是皇帝的顾问 负责上传下达,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A正确。
表中对比的仅仅是中枢权力机构,并未提及其他官府部门的情况,故无法看出官僚机构是否膨胀,排除B。
表中呈现的是中央机构的对比,而不是地方机构,所以更多的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
表中对比的是中枢机构权力范 围的大小,并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D。
故选:A。
7.【解答】A.材料看不出,固守天朝上国思想的特点。
B.材料内容不是强调英国的准备充分,而是强调中国的态度。
C.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于海洋,地理知识非常困难,缺乏维护海洋权利的意识,体现了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D.材料看不出军事力量的悬殊。
故选:C。
8.【解答】A.领事裁判权涉及到的是司法方面的问题,材料体现不出来。
B.材料没有反映出传教士在华传教的特权。
C.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他是强调,如果清政府有对其他国家的好处,法兰西也应该同样享用,实际上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D.材料没有涉及到居住特权。
故选:C。
9.【解答】A.这体现的是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看不出新时代特征。
B.这也是体现了农民要求土地的愿望,体现不出新时代特征。
C.这体现的是奖励技术发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现了新时代特点。
D.这反映的是圣库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看不出新时代特征。
故选:C。
10.【解答】依据材料“列强开始大规模地在中国建工厂、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可以看出列强的侵华方式是资本输出,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得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正确。
A项是商品输出,排除。
CD两项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B。
11.【解答】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反映的是列强要控制中国的税收。
B.清政府的财政,受到列强的操控,不能体现出已经完全崩溃。
C.近代中国一直是半殖民地,不是殖民地。
D.从材料的图片明显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在中国进行侵略的代理工具,中国的财政已经被列强所操控。
故选:D。
12.【解答】依据题干材料“有反对外国追求铁路让与权的企图的责任”、“只有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铁路,才会对中国人有利”可以看出李鸿章对列强的侵略意图有所察觉,故C项正确。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李鸿章对近代文明认识不深,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李鸿章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故D项错误。
故选:C。
13.【解答】根据材料中的可以得知,中国的农村对于革命并不了解,参加革命只是为了自保和出路,说明了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隐含着巨大危机,故B正确,A错误;
材料中的乡绅并不是真心参加革命,也不是中坚力量,故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农村大变革,故D错误。
故选:B。
14.【解答】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材料体现的是对总统的制约。
B.材料中体现不出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包括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材料中看不出。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对总统权力的制约,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总统专制独裁。
故选:D。
15.【解答】“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主要是由于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6.【解答】A.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4年,排除。
B.与材料“内忧外患”的要求不符,排除。
C.中共成立时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华盛顿会议上中国重新回到了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正确。
D.北伐是在中共成立之后,发生于192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是在1929年,排除。
故选:C。
17.【解答】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领导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一、四团在修水举行了著名的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故选B;
国共合作时的军队是国民革命军,排除A;
遵义会议召开、红军长征胜利时的军队名称是中国工农红军,排除CD。
故选:B。
18.【解答】材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结束以后,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但是保留了精干力量,所以材料的意思是强调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故选:A。
19.【解答】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290世纪30年代。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是南昌起义,当时没有改变中共的党员成分。
C.1927年大革命已经失败了。
D.之所以农村党员的数量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大量的农民加入革命导致的。
故选:D。
20.【解答】依据题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知,时间是1919年﹣1949年,结合所学可知,A项均发生在1919年﹣1949年,故A项正确。
虎门硝烟在1839年;中华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甲午海战是在189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21.【解答】A.日本展开全面侵华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A项错误;
B.中日之间正式宣战是二战中,B项错误;
C.根据材料“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日由此开始,C项符合题意;
D.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是1937年9月,D项错误。
故选:C。
22.【解答】A.材料中涉及到了解放军突破黄河天险,所以不可能是南昌起义。
B.1947年,解放军突破黄河天险,挺进大别山,威胁到南京和武汉,能够体现材料的特点。
C.辽沈战役是在东北进行的,与黄河无关。
D.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故选:B。
23.【解答】“第二个天安门”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纪元,为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基础,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
C材料未体现,符合题意。
故选:C。
24.【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五色旗是中华民国时期的国旗,故A项错误。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状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歌,故B项错误。
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反映的是大清帝国的状况,是清政府的国歌,不是北洋军阀政府,故C项错误。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歌,故D项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25题14分,26题20分,27题18分)
25.【解答】(1)继承通过材料“皇帝的助手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概括回答即可。发展通过材料“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载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机制”概括回答即可。
(2)必然性通过材料“一个丞相,仍然不免要与皇帝分享权力,于是朱元璋干脆一劳永逸地取消丞相制度,就不会再有丞相与皇帝分权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认识可以从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化趋势发展。
故答案为:
(1)继承:三省长官都是皇帝的助手,具有议政权。
创新:三省是政府机关或形成宰相集体;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具有决策权和执行权; 三省互相配合、互相制衡;三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答对三点)
(2)必然性: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丞相制度的存在对君主专制构成一定制约,废除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认识:丞相制度从一产生就对君权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历代封建王朝都想方设法削弱相权,强化君权;最终君权战胜了相权,但也表明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26.【解答】(1)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胶东郡、上党郡”可以判断出该制度是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历史意义需要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确立、社会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政权的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影响需要从政治、经济及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郡县制。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性质:资产阶级政权。影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或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或政治民主化进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3)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7.【解答】(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則有明显的表现,唯有エ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特点是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广泛。第二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一,结合五四运动的意义解答即可。
(2)本小问的努力,依据材料二,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史实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广泛。
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努力: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召开八七会议,纠正右倾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为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指明了方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博古等人左倾错误;实行战略转移,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使革命转危为安;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