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化学 2.1空气第1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上化学 2.1空气第1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1-30 21:4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空气》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组成成分。2.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3、通过“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成分。2.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三、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推断出空气的组成成分。
四、教学准备(一)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二)实验仪器:广口瓶、烧杯、燃烧匙、带有玻璃导管的单孔橡胶塞、止水夹等;(三)实验用品:水、红磷、火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1.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
2.请同学上来参与实验,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向下压。让学生描述现象,并思考原因。
学生思考并回答。
以有关空气的谜语和生活实例导入,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新课教学
(25分钟)
【提出问题】
1.你能描述空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复习物理性质的概念。
2.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对空气的成分提出猜想。
引入空气讨论。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提出问题:
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化学变化的原理是什么?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原理是什么?
3.拉瓦锡的实验原理给现在实验室测定氧气含量带来的启发是什么?
1.通过阅读教材,并分析,可得出,汞+氧气→氧化汞和氧化汞→汞+氧气。
2.当氧气消耗后,气体总体积减少,减少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氧化汞分解生成氧气后,气体总体积增加,增加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从而可以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通过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使学生受到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又为实验室测氧气含量的实验带来启发。
【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1.学习仪器及名称。
2.所用实验装置的原理。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学生讨论,交流,利用手中的实验仪器和用品组装一套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实验过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2.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的剩余气体。
填写观察记录: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广口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的高度。
瓶内剩余的气体不可燃、不助燃。
使学生形成对猜想进行验证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结论】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1.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氮气不溶于水,性质不活泼
对实验的总结归纳能力。
【反馈练习】课堂练习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
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讲述】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比例。
聆听,思考。
在实验后学习新知识,先理解后记忆,巩固实验结论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提出问题】下列哪些物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哪些物质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空气、氧气、水、糖水、澄清石灰水。
学生讨论、解答。
先让学生自己将物质分类,后给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让新知建立在旧知之上,掌握知识于无形之中。
【总结并讲述】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学生聆听,理解。
【反馈练习】课堂练习二: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
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堂小结
(2分钟)
【小结】
一、空气的组成: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空气的成分。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