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册数
课 目 名 称
《赛马》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赛马》,认识民族拉弦乐器二胡,并初步感受二胡的音色特点,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及想象创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3、能用打击乐器简单的表现乐曲。
教学重点、
难点及措施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族音乐《赛马》的音乐形象和情绪特点,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
教学难点:
分段聆听二胡独奏曲《赛马》,了解乐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模仿能力,课堂比较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欣赏课不太感兴趣。采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的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视听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参与能力,使欣赏课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一、音画导入(师生随“江南style”律动进教室)
二、初步感受音乐
三、分段感受音乐
通过跳两种不同的舞引出蒙古族,又从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了解赛马这项比赛项目。
1、初听音乐
2、了解二胡
3、复听音乐
4、介绍乐曲
1、感受第一段主题
2、感受第二段主题
3、感受第三段主题
3、在书上操作。
4、课件出示试一试:按3: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5、教学将放大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的意思
(1)、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3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读题。
在小组里说一说“按1:3缩小”的含义,再全班交流。
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拓展:大小变了是指什么变了?(周长和面积)
师:周长和面积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尝试解答。
6、知识小结。
师生共跳“骑马舞”及中国传统的骑马动作,了解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中的“男儿三艺”(射箭 摔跤 赛马)
听一听,这是什么比赛项目?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了解二胡的基本情况及构造。
教师展示基本技能,学生直观感受二胡演奏方法。
了解乐曲作者,及创作背景。
引导孩子们用身边的打击乐器分别表现音乐。
主旋律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时比较抒情,请孩子们唱出老师刚才编创的歌词;第二次出现时节奏变密集了,二胡用了抛弓的演奏手法,有双响筒的同学用双响筒伴奏,其余的同学用手拍节奏的方式为赛马选手们呐喊、加油;第三次出现时二胡用了“拨奏”的手法,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唱“la”,并模仿“拨奏”的演奏方法。
这段音乐刻画了比赛到冲刺阶段,赛场上马蹄疾驰、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紧张场面。
引入新课
认识民族拉弦乐器二胡,并初步感受二胡的音色特点,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分段聆听,了解乐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课件播放“江南style”视频,图片直观感受“那达慕”大会
通过课件直观展示。
能力展示
四、欣赏、学跳蒙古舞
五、表现乐曲
六、课堂小结(背景音乐《蒙古人》片段)
4、完整感受音乐
欣赏学习蒙古舞蹈《小马队》片段,巩固学生学习乐曲的兴趣
通过舞蹈、器乐、绘画、演唱的展示,了解学生理解乐曲的程度。
向学生渗透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生欣赏全曲 即兴表演
蒙古族又被称作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非常喜欢马,在他们的舞蹈中,有许多表现骑马的动作,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舞蹈《小马队》片段)
生欣赏、模仿
我们一起来个骑马比赛,好不好?(放乐曲《赛马》)
生随音乐即兴舞蹈
师说明分组活动的要求,巡回指导。(舞蹈、器乐、绘画、演唱)
师:大家都有不俗的表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分组汇报表演,相互评价。
师:正如这首歌所唱,蒙古人把爱家乡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爱惜,他们在很多歌里都赞美草原、歌唱家乡。孩子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将来你准备为家乡做些什么?
生简单交流
师:让我们在这首草原赞歌中结束今天的音乐之旅,大家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生随歌曲《草原赞歌》即兴表演结束。
解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并能随音乐即兴表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舞蹈的兴趣 。
。
学生对乐曲的展示
向学生渗透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小结
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板书,绘图,辅助教学工具等功能,合理,效果优秀。
解决的是尽可能多的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展现出大量的信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采取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到课程互动中来,让孩子以愉悦和充满乐趣的方式吸取更多的知识和体验,加强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同学学习这一首曲子是有一定基础的。他们在一年级学过《草原就是我的家》、《我是人民小骑兵》、《挤奶舞》,三年级上学期学过《我是草原小牧民》、欣赏《草原放牧》、《草原巡逻兵》等,对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基本的舞蹈动作已有一定的了解。并经过长期的课堂常规训练,同学已养成专注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我尊重教材,深挖教材,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同学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等要求,针对同学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赛马》所表示的意境和情趣,激发对草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感知不同的音乐段落并熟悉主题旋律。
3、能力目标:在律动、模仿与创编伴奏中,培养表示能力、创作能力、合作能力。本课的重点:感受不同乐段所表示的意境地和情趣。难点: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初听感受、情景引入、分段感受、完整表示。在这些环节里,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战略:
一、根据同学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我运用了达尔?克罗兹教学理论,采用律动、模仿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让同学参与式的聆听音乐,表示音乐,层层深入地达到了音乐的审美核心。
二、我尊重同学的发明精神,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创新表示。特别是创编伴奏过程中,我留出了充分时间,让同学自由探索打击乐器的演奏方式,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同学用打击乐器胜利地模仿马蹄声、马鞭声,用串铃模仿马铃声时,脸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胜利的喜悦。
三、针对同学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精心设计制作了图形谱,进行直观教学,协助同学更好地感受音乐。同学在看谱、划谱、唱谱的过程中,轻松地感受到音乐的段落以和主题旋律,听辩出B乐段的三个层次。
今天这一节课,全体同学都能精神丰满地参与每个环节中,从而提高了感受音乐、表示音乐、创新音乐的能力。还学会了协作的学习,提高了交往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总之,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完成了我设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