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 雨的形成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 雨的形成 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01 18:1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建新小学 宋艳菊
教材分析
? 《雨的形成》是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是《物质的状态》单元中的第四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雨的形成”是一个综合已有知识、经验的开放性较强的探究活动,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的基础上,不仅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感受有关雨美景,激发学生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 从总体来看口头表达和观察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大家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还不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待于教师进一步指导。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并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4.通过实验,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
5.能分别举例说明,物质的可逆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并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本课重点:
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本课难点:
组织学生自行探究雨的形成实验。
课时安排:2课时
? ??第 一 课 ?时??雨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出现水珠的现象的原因进行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2.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后,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3.分小组探究设计“雨是怎样形成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 谈话: 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对身边的事物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现在老师带来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比眼力,稍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出示一组生活中凝结现象的图片)
师: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到过图片中的现象,这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说出图片中都有小水珠出现。
二、探究新知,感受凝结现象。
活动1小水珠从哪里来?
1、感性认识凝结现象
师:除了上面这些图片,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这类现象,请说一说,看看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让学生列举更多的类似现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列举大量的凝结现象后,老师再出示两瓶同样规格的可乐,让学生观察两瓶可乐的不同。(一瓶外壁有水珠,一瓶没有)
师:猜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现象?
学生试着说说。
然后让学生们用手摸一摸这两瓶可乐,感觉有什么不同?(有水珠的可乐外壁非常凉,没水珠的可乐外壁是常温)
【学生通过用眼看、留心找,用手摸,调动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水的凝结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学生通过观察、寻找、触摸对凝结现象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师:看到这些现象,你想知道什么,探究什么?
学生会对“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感兴趣。
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这些小水珠形成的原因。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水珠是水蒸气形成的。
再问: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学生联想用手摸过的两瓶可乐,能想到是在遇到冷的情况下形成的。
小组讨论组内同学解释的合理性。
【猜测、谈论,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解释是正确的?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对比实验,揭示凝结。
师:用什么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实验证明)
师:现在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按实验步骤规范操作,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实验过程中务必注意安全。每组中分工要精细、责任到位,比比哪组在规定时间内能很好的完成对比实验,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
(1)分析实验过程
(2)介绍实验仪器(重点:酒精灯的使用)
(3)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及安全问题(把其中一块玻璃加热约 30秒,
同时把两块玻璃倒扣在烧杯上2分钟左右。)
(4)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完毕,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
活动一、对比实验报告单
我们发现的
现象
冷玻璃片
热玻璃片
我的解释 :
(5)各组代表汇报成果。
通过实验报告解释: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谁的解释更有道理?
通过实验结论揭示凝结概念。
让多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凝结”,突出凝结现象的两个基本条件:一要有水蒸气,二要受冷,才能形成小水珠。
板书凝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先是对小水珠的形成原因进行猜测,然后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证实猜想是正确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欲望更加浓厚和强烈】
4、用对凝结现象的理解解释4幅图片。
学生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解释前面出示的四幅图片,进一步巩固、理解对凝结的认识,为后面“雨的形成”夯实基础,做好铺垫。
师:说说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雾、露、雨)。
出示一组美丽的雨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致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
【从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到发现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引出探究“雨的形成”原因】
三、探究活动2:雨的形成的研究计划。
师: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雨是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那么小水珠怎么降落下来的?为什么总也降不完呢?
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1、学生大胆假设,制定计划。
2、分组交流,探讨研究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师提醒:怎样得到足够多的水蒸气?用什么方法制造冷的条件?
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如何进行?
3、经过小组间的再一次交流探讨,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的完整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4、填写表格:
?????????????????? 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假设:????? ???????????????????????????????????????????????
需要的器材:????????????????????????????????????????????? ????
实验步骤:?????????????????????????????????????????????? ???????????????????????????????????????????????????????????????????????????????????
? ?????????????????????????????????????????????????????????
? ?????????????????????????????????????????????????????????
5、小组间相互点评计划的可行性,做到便于操作,保证实验的成功性。
6、生再次修改计划。
第 二 课 时 雨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2、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3、能举例说明可逆的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能用生动的语言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 今天,我们将继续共同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上节课我们制定了模拟雨形成的研究计划,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我相信同学们的实验一定能成功的。
二.根据研究计划,小组实验。
1、学习小组拿出各自的实验计划
2、按各组计划领取实验器材。
3、分组发放表格二:
? ※实? 验? 记? 录:?????????????????????????????????????????????
????????????????? ??????????????????????????????????????????????
??????? ????????????????????????????????????????????????????????
? ?※得出的初步结论:??????????????????????????????????????????
????????????????? ???????????????????????????????????????????
4、动手实验,做好记录。(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实验的成功。)
5、分析现象,进行讨论。
6、得出结论:
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越来越多,形成雨落下来。
?7、师生同画雨形成的简图。
三.探究活动2.人工降雨。
1、观看水循环的视频。
?2、阅读科学在线。
?3、出示人工降雨的课件。
?4、开展讨论:人工降雨的作用。
五.科普童话“小水滴旅行记”
?1、仔细观看漫画组图。
2、同桌之间练习编故事。
3、讲故事比赛。
?4、自由点评。
六、谈谈本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