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鲁科版选修3-1课时作业 第1章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物理鲁科版选修3-1课时作业 第1章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1-30 18:2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一、选择题
1.静电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我国早在西汉末年已有对静电现象的记载,《春秋纬·考异邮》中有“玳瑁吸衣若”之说,但下列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  )
A.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吸起纸屑
B.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球附近,两者相互吸引
C.磁铁吸引铁
D.从干燥的地毯上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
解析: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由于摩擦而带电,吸起纸屑是因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球附近,由于静电感应使二者相互吸引;从干燥的地毯上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是接触带电的缘故,属于静电现象.磁铁吸引铁是磁体的基本性质,不属于静电现象.
答案:C
2.(多选)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都能使物体带电,关于这两种带电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都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B.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都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部分的
过程
C.摩擦起电是电荷从相互摩擦的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D.感应起电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部分的过程
解析:两个物体相互摩擦起电的过程,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感应起电则是物体中的自由电荷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由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的现象,故C、D对,A、B错.
答案:CD
3.如图所示,A、B为带异种电荷的小球,将两根不带电的导体棒C、D放在两球之间,在用导线将C棒左端点x和D棒右端点y连接起来的瞬间,导线中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是(  )
A.x→y         B.y→x
C.先是x→y,然后y→x D.先是y→x,然后x→y
解析:由于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C、D用导线连接后组成新的导体,导线中自由电子由y向x运动,在C中聚集负电荷,在D中聚集正电荷,B正确.
答案:B
4.人造纤维比棉纤维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  )
A.人造纤维的导电性好,容易吸引灰尘
B.人造纤维的导电性好,容易导走静电,留下灰尘
C.人造纤维的绝缘性好,不易除掉灰尘
D.人造纤维的绝缘性好,容易积累静电,吸引灰尘
解析:人造纤维比棉纤维容易沾上灰尘是由于人造纤维易带电,使灰尘产生静电感应而被吸引。而易带电的原因是绝缘性好,不易导走静电而使电荷积累,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5.导体A带7Q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带-Q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儿后再分开,则B导体的电荷量为(  )
A.-Q B.Q
C.3Q D.6Q
解析:两导体上的电荷先中和再平分,所以每个导体的电荷量为=3Q,C正确.
答案:C
6.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图中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解析: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时,在验电器上感应出电荷,验电器的顶端带上了正电荷,金属箔片带上了负电荷.
答案:B
7.如图所示,当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的电荷移动情况是(  )
A.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金属导体上的带负电的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解析:金属导体由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构成,C移近时,自由电子移动,离子不移动,故A、C、D错,异种电荷相吸,自由电子向A端移动,B正确.
答案:B
8.如图所示是静电除尘原理示意图,A为金属管、B为金属丝、在A、B之间加上直流高压电源,使B附近的空气分子被强电场电离为电子和正离子,电子在向A极运动过程中被烟气中的煤粉俘获,使煤粉带负电,最终被吸附到A极上,排出的烟就比较清洁了,有关静电除尘的装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金属管A应接高压电源的正极,金属丝B接负极;②金属管A应接高压电源的负极,金属丝B接正极;③C为烟气的进气口,D为排气口;④D为烟气的进气口,C为排气口.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电子在向A极运动过程中被烟气中的煤粉俘获并最终被吸附到A极上,因此A接高压电源正极,B接负极,①正确,烟气的进气口在下,排气口在上,故③正确,故选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如图所示,在桌上放两摞书,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垫起来,使玻璃离板开桌面2~3 cm,在宽0.5 cm的纸条上画出各种舞姿的人形,用剪刀剪下来,放在玻璃板下面,然后再用一块硬泡沫塑料在玻璃板上摩擦,就可以看到小纸人翩翩起舞了.
(1)小纸人为什么会翩翩起舞?
(2)如果实验前用一根火柴把“跳舞区”烤一烤,实验效果更好,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3)如果向“跳舞区”哈一口气,小纸人跳得就不活跃了,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1)因为泡沫塑料摩擦玻璃板,使玻璃板带了电,带电的玻璃板使小纸人产生静电感应而被吸引,由于玻璃板上的电荷量不断变化,小纸人受力不断变化,使小纸人翩翩起舞.
(2)用火柴烤一烤跳舞区,使跳舞区与其他地方的绝缘效果加强,电荷不易导走,带电荷量增多,实验效果则更好.
(3)如果向“跳舞区”哈一口气,则跳舞区的绝缘效果明显下降,玻璃板上摩擦带的电荷很快被导走,玻璃板上的电荷量很小,小纸人也就不活跃了.
10.有A、B、C三个用绝缘柱支持的相同导体球,A带正电,B和C不带电,讨论用什么办法能使:
(1)B、C都带正电;
(2)B、C 都带负电;
(3)B、C带等量异种电荷.
解析:(1)利用接触起电的方法,将三个导体球接触,它们电荷量会均匀地分布在三个等大的金属球上.
(2)利用感应起电的方法,将B、C两个不带电的金属球靠近A球,然后用手先后去触摸B和C球,该过程是给两个导体球接地,导体是近端,地球是远端,近端感应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同种电荷,因此这种方法能让B、C带上负电荷.
(3)利用感应起电的方法,先将B、C接触,然后让B或C靠近A,靠近A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A的一端带同种电荷.这样B、C会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
答案:(1)B、C都与A接触 (2)B、C靠近带正电的球A,然后分别用手触摸B和C (3)B、C接触后靠近A,再将B、C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