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一 作业 第5章 力与平衡 章末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一 作业 第5章 力与平衡 章末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1-30 20:1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至少一个答案正确,选不全得2分)
1.关于两个大小不变的共点力与其合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力随两力间夹角的减小而增大
B.合力随两力间夹角的增大而增大
C.合力一定大于分力中的最大者
D.合力不可能小于分力中的最小者
解析: 力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因此求两个力的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大小不变的力的合成,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则①合力随两力间夹角的减小而增大,随夹角增大而减小;②合力可能大于最大分力,也可能小于最小分力;③合力最大值为两分力大小之和,最小值为两分力大小之差的绝对值,故A对,B、C、D错.
答案:A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B.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这两个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应当与该力作用的效果相同
C.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D.分力一定小于合力
解析:力的合成是求几个力的合力,而力的分解是求一个力的分力,且都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A、C均正确.合力与分力有等效替代关系,所以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一定相同,B正确.分力可以大于合力,如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合力为零,所以D错误.
答案:D
3.把力F分解为两个不为零的分力,下列分解哪种是不可能的(  )
A.分力之一垂直于F
B.两分力在同一直线上,并与F方向相同
C.两分力都比F大
D.两分力都跟F垂直
解析:若力F与两分力共线,力F可以与分力同向,B正确;若F与两分力不共线,则三力围成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A、C正确,D错误,选D.
答案:D
4.两个大小分别为F1和F2(F2A.F2≤F≤F1
B.≤F≤
C.(F1-F2)≤F≤(F1+F2)
D.(F-F)≤F≤(F+F)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随两分力夹角的变化而变化,其范围是(F1-F2)≤F≤(F1+F2),故C正确.
答案:C
5. 如图所示,作用在物体上同一平面内的4个共点力合力为零,若其中F2、F3、F4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F1逆时针方向转过90°,而大小保持不变,则此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为(  )
A.F1    B.2F2
C.F1 D.F1
解析: 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知,F2、F3、F4三个力的合力与F1等大反向,保持三力合力不变,F1逆时针转过90°后用F1′表示,如图所示,物体受到的四个力等效为受到与F1等大反向的力和F1′两个力作用,所以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为F1,A对.
答案:A
6. 如图所示,轻绳AO和BO共同吊起质量为m的重物.AO与BO垂直,BO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  )
A.AO中的拉力大小为mgsin θ
B.AO中的拉力大小为
C.BO中的拉力大小为mgcos θ
D.BO中的拉力大小为
解析:O点受力如图,则有
FOA=mgsin θ FOB=mgcos θ.
答案:AC
7. 如图所示,物块M静止于倾斜放置的木板上,使倾斜角θ缓慢增大,在M沿木板滑动之前,受力情况是(  )
A.物块对木板的压力逐渐减小
B.物块所受摩擦力逐渐减小
C.物块所受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不变
D.物块所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的合力逐渐变大
解析:对物体M受力分析如图
N=Mgcos θ①
f=Mgsin θ②
当倾斜角θ增大,支持力N减小,物体对木板的压力也减小,摩擦力f增加,故A对B错;由于物体M静止,合力为0,故C对、D错.
答案:AC
8. 如图,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有一重10 N的物块,被平行于斜面大小为8 N的恒力F推着沿斜面匀速上行.在推力F突然撤去的瞬间,物块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
A.2 N B.3 N
C.5 N D.8 N
解析:由平衡条件得
沿斜面方向F=mgsin 30°+f
垂直于斜面方向N=mgcos 30°
当F突然撤去的瞬间,物块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mgsin 30°+f=8 N.
答案:D
9.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颈椎病人设计了一个牵引装置:如图,一根绳绕过两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后两端挂着相同的重物,与动滑轮相连的帆布带拉着病人的颈椎(图中是用手指代替颈椎做实验),整个装置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如果要增大手指所受的拉力,可采取的办法是(  )
A.只增加绳的长度
B.只增加重物的重量
C.只将手指向下移动
D.只将手指向上移动
解析:由平衡条件知,对重物有,绳子拉力大小T=G,对滑轮有,2Tcos θ=F,式中G为重物的重力,F为手指对滑轮的拉力;增加绳的长度,T和θ都不变,F就不变,故A错;增加重物的重量G,会使T增加,从而使F增加,故B对;手指下移,θ减小,F增大,故C对、D错.
答案:BC
10. 木块A、B分别重50 N和7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与A、B相连接的轻弹簧被压缩了5 c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0 N/m.用F=7 N的水平力作用在木块A上,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  )
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0 N
B.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2 N
C.弹簧的弹力是12 N
D.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为12 N
解析:A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A=NGA=10 N,B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B=NGB=14 N,弹簧的斥力F1=kx=5 N,对物体A有,F=kx+fOA……①,fOA=F-kx=7 N-5 N=2 N,故A错、B对;物体A和B都静止,弹簧的弹力为5 N,故C错;对物体B有,fOB=kx=5 N,故D错.
答案:B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1.(8分)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A拴两个细绳套,如图所示.
(1)实验所用的测量器材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解析:(1)除了图中仪器还需要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铅笔.
(2)本实验用到的科学方法为等效替代法.
答案:(1)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铅笔
(2)B
12.(12分)为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橡皮筋GE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E拴有两细线套.橡皮筋的结点E在两个平行于木板的拉力F1、F2作用下,沿直线GC伸长到O点,如图甲所示.记下O点的位置和A、B两测力计的读数F1=2.4 N、F2=4.0 N并画出F1、F2的方向,如图丙所示.撤去F1、F2后,用一个测力计拉橡皮筋GE使结点E到相同位置O点,如图乙所示.记下此时测力计的读数F=5.0 N及方向OC.
(1)用3 mm表示0.8 N,在图丙中作出力F1、F2和F的图示.
(2)在图丙上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并画出这两条邻边之间的对角线所表示的力F′的大小和方向.
(3)比较F′与F,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严格规范的作图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比较合力的实际值和理论值便可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1)(2)如图所示
(3)在误差范围内,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3.(8分)
如图所示,物体A重40 N,物体B重20 N,A与B间动摩擦因数为μ1=0.1.物体A用绳系住,当水平力F=28 N时,才能将B匀速拉出.求:①绳对A的拉力大小;②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是多大?
解析:①对A:F拉=F滑=μ1FNA=μ1GA=0.1×40 N=4 N
即:绳对A的拉力大小为4 N.
②B匀速拉出时:
F=μ2FNB+μ1FNA=μ2(GA+GB)+μ1FNA=28 N
解得:μ2=0.4.
答案:①4 N ②0.4
14.(9分) 如图所示,重为G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推力F与水平面夹角为θ,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解析: 如图所示,物体受四个力而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应根据平衡条件来求.建立如图所示坐标轴,将力F分解在坐标轴上.x轴方向上的合力为零,所以Fcos θ-f=0,即f=Fcos θ;在y方向上的合力也为零,N-Fsin θ-G=0,可以得出N=Fsin θ+G.但由于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f≠μN.
答案:Fcos θ
15.(11分)用弹簧秤称物块重力时,读数为7.5 N,用弹簧秤拉着物块沿倾角为θ=37°的斜面向上匀速滑动时,读数为6 N,求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解析:物块受力如图,由平衡条件得
F=Gsin 37°+f
N=Gcos 37°又f=μN
联立以上方程解得μ=0.25.
答案:0.25
16.(12分) 如图,轻绳OA一端系在天花板上,与竖直线的夹角为37°,轻绳OB水平,一端系在墙上,O点处挂一重力为40 N的物体.(cos 37°=0.8,sin 37°=0.6)
(1)求OA、OB的拉力各为多大?
(2)若OA、OB、OC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均为100 N,则所吊重物重力最大不能超过多大?
解析:对结点O受力分析如图.
(1)TOAcos 37°=G,TOAsin 37°=TOB
得TOA==50 N
TOB=30 N.
(2)O点受三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可知
TOA>TOC>TOB
所以G1=TOAcos 37°=80 N.
答案:(1)50 N 30 N (2)80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