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打包9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打包9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1 22:55:08

内容文字预览







单元综合检测(一)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定州高一期中)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
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
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
解析:选C。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商汤、盘庚、周武王都强调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表明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中政权控制神权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借武力强化统治,故D项错误。
2.(2019·湖北四地七校高一联考)下图是西周分封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推断(  )

A.周天子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B.同姓封国分布在长江中下游
C.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异姓封国
D.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王存在疑虑
解析:选D。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统治,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族,且示意图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犬牙交错,这样的封国布局有防范异姓封国之意,故D项正确。西周时期,周天子有至尊权威,但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未建立高度集权,故A项错误;据示意图可知,同姓封国黄河流域也有,故B项错误;据示意图可知,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同姓封国,故C项错误。
3.(2019·山东师大附中高一学分认定)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传统的民俗中,除夕夜要“迎家堂”,家中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与这一民俗有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
解析:选B。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极为重视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与题干中的“供奉祖先牌位”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
4.(2019·襄阳高一期中)西周推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  )
A.历史制度总是重复循环
B.西汉的制度最优
C.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
D.郡县制存在弊端
解析:选C。西周分封制历经几百年,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而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就是因为只实行郡县制,没有进行分封,故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反映制度革新的渐进性,故C项正确。
5.(2019·惠州高一期末)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这一项根本决定”应是(  )
A.设立皇帝称号 B.规定王位世袭
C.分封子弟为王 D.推行郡县制度
解析:选D。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根本决定”冲击了贵族政治,强化了中央集权,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而秦朝推行郡县制,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项正确。
6.(2019·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一期中)《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说明了(  )
A.唐朝矛盾错综复杂,难以决断
B.权力部门相互掣肘,效率较低
C.决策程序过于死板,制约皇权
D.政治制度弊端严重,决策艰难
解析:选B。材料“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说明议政事时权力部门的掣肘让事情无法决断,效率低下,故B项正确。
7.(2019·绍兴高一质检)史载:“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各设使、副,分案办事。又设三司使、副以总之号为‘计相’。”这一制度变革(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始行于元朝初年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导致了宦官专权
解析:选A。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增设三司,分割了相权,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依据所学知识,三司开始于宋朝,B项错误;三司实际上是宋代全国最高的财政机构,三司使号称“计相”,但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C项错误;材料与宦官专权没有关系,D项错误。
8.(2019·吉林高一期中)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
A.与都省相互制衡 B.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C.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D.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解析:选C。材料大意是:行省与中书省互为表里,每年的赋税有四百万锭,各省留下一部分备用,其他上缴给中书省的有二百八十万锭。由此可以看出行省与中书省是上下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选C项。
9.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  )
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
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
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
解析:选B。元朝通过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散行省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长官的权力分散,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行省长官权力分散,最终集权于皇帝,并非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10.宰辅是指帝王的辅政大臣,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  )
A.三公九卿制 二府三司制 三省六部制 中朝制
B.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C.二府三司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中朝制
D.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解析:选B。三公九卿制出现在秦朝,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的制度,二府三司制是宋朝的制度,一省制是元朝的制度,故B项正确。
11.(2019·湖北四地七校高一期中)“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C。材料“金榜”“十年寒窗”描述的是科举制度。世官制实行于先秦,被军功爵制取代,故A项错误;察举制实行于西汉武帝之后,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时期,被科举制取代,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科举制实行于隋唐至1905年,被近代学校体制取代,故D项错误。
12.(2019·福建六校高一联考)下面文字内容节选自一则民间收藏的清代圣旨。若其为真,则该圣旨的撰拟机构应是(  )
新法之施于民亦大利也,钦命康有为入京专心拟其新纲,力求创新以尚吾天颜,钦此。
光绪二十年九月八日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吏部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军机处。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故A项排除;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在清初具有票拟的权力,军机处设置后,就由其撰写各种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B项排除,C项正确;清代圣旨由军机处传达给中央各部包括吏部执行,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2019·清远高一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 (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9分)
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西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明显变化,君臣名分逐渐确定;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角度回答。(2)其中的“纲纪其内”指中央君权和相权的关系;“纲纪其外”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按时序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以及省制的创新之处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
(2)纲纪其内: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任答三点即可)
纲纪其外: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14.(2019·全州二中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解析:第(1)问,材料展示的是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在强化皇权、提高办事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第(2)问,材料中信息“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反映的是唐后期藩镇割据,结合所学知识从兵、权、钱三方面回答宋太祖采取的措施;第(3)问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根据“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回答其废除丞相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
(2)状况: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措施:军事,收精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相分离。行政,削实权,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制钱谷,地方赋税一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3)举措: 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原因: 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相权威胁皇权。






PAGE



- 1 -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神权与王权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权力的高度集中
D.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解析:选A。“政治事务”的决策属于王权,“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说明商代统治者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
2.(2018·北京学考)“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知,该制度是西周建国初实行的分封制。
3.(2017·江苏学考)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了西周建立后,分封七十一国,其中王族有五十三人,故选B项。
4.(2017·广东学考)《礼记·大传》云:“庶子不祭,明其宗也。”这反映了(  )
A.皇帝制 B.井田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解析:选D。由“庶子”“明其宗”可知,材料反映了宗法制在奴隶社会中的作用。
5.(2017·浙江学考)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解析:选D。“周之子孙……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体现了政治权力分配中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原则。
6.(2018·四川学考补考)下图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中的“嫡长子继承”“天子”“诸侯”等信息判断是宗法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5)
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
提示 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有时甚至可废立商王。
二、本课测评(教材P7)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提示 (1)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特点:规定了周天子的权力和受封诸侯的义务,形成了严格的统治秩序;周天子是周王室的最高统治者,而诸侯在其领地又有非常大的独立性。
(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三、学习延伸(教材P7)
你能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吗?
提示 可以通过姓氏起源的相关书籍查阅,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






PAGE



- 1 -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山西六校高一联考)《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商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据此可知(  )
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
C.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
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
解析:选B。根据材料“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商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可知,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早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甲骨文的内容,非文字本身,故C项错误;D项“唯一”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2.(2019·攀枝花高一期末)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开发边疆地区
B.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
C.巩固周王统治
D.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
解析:选C。根据材料“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可知,这样的分封方式巩固了周王的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发边疆地区的内容,故A项排除;周代还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故B项排除;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垄断的是宗法制,故排除D项。
3.(2019·北京海淀区高一期末)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
A.朝觐述职 B.镇守疆土
C.出征作战 D.交纳贡赋
解析:选C。据材料“率乃师……伐夙夷”可知,周王命令诸侯出征作战,A、B、D项虽然是诸侯应尽的义务,但与材料不符,故C项符合题意。
4.(2019·金丽衢十二校高一联考)西周、春秋时代,贵族和国人都被集体安葬于公共墓地。按礼,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这种族墓制度源于(  )
A.分封制 B.礼乐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解析:选C。“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体现了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故选C项。分封制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虽然本题中出现了“按礼,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但礼乐制度并非本题的主旨所在,B项错误;世袭制与本题无关,D项错误。
5.(2019·鹰潭高一质检)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国梦”,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古代,把“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的制度是(  )
A.王位继承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宗法制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把“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的是宗法制,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王位继承制强调王位的继承,不体现“国”“家”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制度,不体现“国”“家”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君主专制强调皇权至上,不体现“国”“家”关系,故C项错误。
6.(2019·重庆高一期末)中国民间及官方均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解析:选D。根据“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可知,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的宗法观念,而非家族和睦和贵族世袭,故选D,排除A、C。等级秩序没有完全概括题意,B错误。
7.(2019·福建师大附中高一期末)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过商代没有宗法制的论断,谓“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理解上述论断的关键在于(  )
A.“封邦建国”制度肇始于西周
B.宗法制存废关乎政治的稳定
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D.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解析:选C。“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意在强调必须有“嫡庶”之分才能称为宗法制,即嫡长子继承制才是宗法制的核心,所以C项符合题意,正确。
8.(2019·洛阳高一期末)《礼记·王制》载:“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又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些规定(  )
A.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D.明确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与分封制配套的礼乐秩序,体现了分封下严格的等级秩序,没有体现贵族特权的延续,故C项正确,A项错误;分封不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19·邯郸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烽火台是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军事设施。史载,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后从未开颜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纳了奸臣虢石父的计谋,无故点燃烽火台狼烟,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当众诸侯汗流浃背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烽火台上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于是愤然离去。这时,褒姒看见众臣属的狼狈样,果真“扑哧”一声笑了。为此,周幽王大大奖励了虢石父。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企图招集兵马时,却无人来救,都城镐京沦陷,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今陕西临潼附近)。至此,历时长达270多年的西周灭亡了,从而留下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
材料三 “四子争位”
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老大、老二),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老三、老四)。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周幽王为何知道烽火点燃,诸侯必至?材料二中现象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什么特点?你认为西周的灭亡与其政治制度间存在何种关系?
(3)材料三反映的是何种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根据材料三,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理由是什么?
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得出武王伐纣,西周建立;根据材料一“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得出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的实施及宗法制的影响。(2)第一小问应从分封制中受封者的义务方面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分封制中受封诸侯既有权利方面也有义务方面的内容;第三小问要分析分封制和西周灭亡是否有必然联系。(3)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周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王位世袭制;第二、三问,根据宗法制规定王位继承的原则回答。
答案:(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2)因为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王政令,必须对周王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的义务。
特点:西周分封制具有权利与义务统一的特点。
关系:西周的灭亡与其政治制度间没有必然的关系。从表面看,各诸侯国不再服从周王命令,并不再随从作战,导致镐京沦陷,西周灭亡。但这并不是制度弊端带来的,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周幽王的政治腐败。周幽王的腐败导致分封制遭到破坏而亡国。
(3)王位世袭制。老三将继承王位。因为老三是嫡长子。






PAGE



- 1 -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8·广东学考)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定都于(  )
A.长安        B.建康
C.咸阳 D.洛阳
解析:选C。秦始皇先后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
2.(2017·广东学考)秦朝有效统治广大地区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分封制
解析:选A。秦朝建立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实现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
3.(2019·银川高一期中)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  )
A.三公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所以在秦朝,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首”,故B项正确。
4.(2019·福建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冯劫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他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他所担任的职位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廷尉
解析:选C。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排除A项;太尉“掌武事”,主管全国军事,排除B项;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系统,C项正确;廷尉为丞相下的九卿之一,排除D项。
5.(2019·石家庄高一期末)国学大师钱穆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化家为国”,主要得益于(  )
A.颁布挟书律 B.创立科举制
C.海内为郡县 D.汉承秦制
解析:选C。挟书律是秦始皇焚书时实行的法令,目的是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材料强调的是秦汉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化家为国”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削弱了贵族特权,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汉实行郡县制的影响而非汉承秦制,故D项错误。
6.(2019·湛江一中高一检测)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解析:选D。“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朝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贡献,秦不仅统一了中国,而且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D项说法最佳,A、B、C都属于具体的措施之一。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10)
(1)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
(2)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1)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2)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本课测评(教材P11)
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提示 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为形成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在郡县制下,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听命于中
央,地方没有特权,所以实行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三、学习延伸(教材P11)
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长城?
提示 (1)原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产生变化。
(2)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筑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②修建长城给当时的劳动人民确实带来了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PAGE



- 1 -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北京四中高一期末)下图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肃天水的“秦铜诏铁权”(砝码),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可以(  )

①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资料
②用来研究秦朝郡县的设置问题
③用来研究秦朝衡器的标准问题
④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史实,故①正确;出土铁权没有设置郡县的信息,故②错误;据材料“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当时统一衡器标准,故③正确;材料中的篆字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2.(2019·雅安高一期末)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C.皇权至高无上
D.书同文,人同伦
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的新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故C项正确。
3.(2019·淄博高一检测)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解析:选A。材料中“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反映的是分封制走向瓦解,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分封制走向衰落,但是分封制并未消亡,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项错误;材料仅仅叙述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未指出中央集权制诞生的必然性,C项错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的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特征,并非是战国时期政治的变化,D项错误。
4.(2019·惠州高一期末)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选A。由材料九卿部分官员职能可知,九卿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一些部门又专门负责皇室事务,这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故A项正确。
5.(2019·宿迁高一期末)“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文中“秦制”指(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解析:选D。王位世袭制度自夏朝创建而非秦制首创,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是西周的典型制度,最终在春秋战国逐渐瓦解,而非秦制首创,故B项错误;宗法制度是西周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继承问题的一项重要制度,而非秦制首创,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制度是针对地方统治的分封制度,这种制度存在弊端不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秦朝建立之后改分封制度为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符合题意。
6.(2019·天水高一期中)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
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
解析:选C。材料描述的是郡县制,在这种制度下,地方官员主要是负责地方行政事务,不需要定期朝觐皇帝,无权监督百官,也没有世袭权,故C正确。
7.(2019·临沂高一期中)司马迁《史记》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说明秦朝“郡县制”(  )
A.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
B.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C.强化了皇权专制主义制度
D.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B。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相符,故B项正确。
8.(2019·甘肃武威十八中高一月考)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三公九卿制
解析:选C。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后历朝历代虽有修改但始终没有突破其基本框架。
二、非选择题
9.(2019·张家界高一月考)阅读材料: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
解析:(1)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丞相一方面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另一方面又因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第二小问官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设置御史大夫为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2)结合材料,由“诸侯初破……唯上幸许”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置诸侯不便”可知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结合材料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3)回答时要一分为二,要分别就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益处和弊端进行论证。
答案:(1)影响: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中央官制: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2)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3)分封制的益处: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
分封制的弊端:①分封诸侯,随着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战割据,分封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②诸侯容易起异心,一旦条件成熟,便可威胁中央皇权的统治,造成天下大乱。
郡县制的益处:实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并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便于控制。
郡县制的弊端:①不分封皇子功臣做辅佐,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②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遵循,不易成功。






PAGE



- 1 -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8·北京会考)《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的是(  )
A.宗法制        B.郡国并行制
C.推恩令 D.行省制度
解析:选C。“武帝施主父之册”“诸侯王得分户邑”“藩国自析”反映的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国越分越小,这会导致王国实力的削弱,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2017·浙江学考)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汉刺史制 B.宋参知政事
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
解析:选B。北宋设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3.(2019·湛江高一期末)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据此可知(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解析:选C。从汉代丞相由一人担任,到唐代实行三省体制,多人担任宰相,反映出宰相数量逐渐增加,故C项正确;汉代宰相权倾天下,只涉及汉代一方面,没有涉及唐朝,不是最佳答案,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轮流坐庄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从汉代的宰相由一人担任,到唐朝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的是相权分散,故D项错误。
4.(2016·贵州学考)按照中国史官传统与惯例,宋朝君主与大臣议事的任何场合,都需要有史官在场。该现象(  )
A.体现政治的透明度 
B.反映君主权力被削弱
C.说明史官地位提升
D.表明宋朝政治民主化
解析:选A。“宋朝君主与大臣议事的任何场合,都需要有史官在场”体现了政治的透明度,故选A。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君主权力被削弱,B项错误;史官出现在宋朝君主与大臣议事的任何场合,看不出其地位的提升,C项错误;宋朝还未出现政治民主化,D项错误。
5.(2019·嘉兴高一期末)古代中国某机构的职责是“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一机构是(  )
A.刺史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解析:选D。据材料“统郡县……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构是行中书省,其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握地方大权,故D项正确。
6.(2019·惠州高一期末)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
A.公平性 B.民主性
C.家族性 D.强制性
解析:选A。“所征之人不拘一格”等信息意在强调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A项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是君主专制,体现不出民主性,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家族性和强制性的信息,C、D两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7.(2019·宿迁高一期末)“(北朝)裴侠在世时……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这种攀附祖先、恨不得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
A.郡国并行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C。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逐渐以门第取士,导致寒门无法入仕、垄断仕途,故C项正确。
8.(2018·四川学考)“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是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的(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D。由材料信息“层层严格考试”“进入衙门任职”判断这是科举考试,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14)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提示 (1)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2)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二、本课测评(教材P15)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提示 (1)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丞相变成了执行机构。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削弱。
(3)宋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元朝设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学习延伸(教材P15)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
提示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密,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PAGE



- 1 -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高明一中高一月考)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行省制
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内容,汉建国之初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无法维护政权的统治,所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题意的是C项。
2.(2019·洛阳高一期末)“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  )
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解析:选C。材料中出现“藩镇”,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成功削弱藩镇势力,故B项错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行省制度,故D项错误。
3.(2019·德阳高一诊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  )
A.推行郡县制度 B.建立行省制度
C.简化行政层级 D.实行省官互迁
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描述可知考查的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故选B。郡县制度在元代以前就已推行,A项错误;元代地方行政层级相对前代更加复杂,C项错误;“省官互迁”与解决“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问题无关,D项错误。
4.(2019·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中央设立“三公”
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解析:选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故答案为D项。
5.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据此可知,三省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司徒
解析:选A。根据材料“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可知尚书是一个有实权的机构,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中书省、门下省的权力,故B、C项错误;据“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可见司徒一职也不具备实权,故D项错误。
6.(2019·吉林五校高一联考)《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选C。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选C项。北宋地方财权并不是全部收归中央,A项错误;三司使是副丞相,分割宰相的财权,B项错误;材料显示加强皇权,而不是增加财政收入,D项错误。
7.(2019·盐城高一期末)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B。“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表明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
8.(2019·嘉兴高一期末)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  )
A.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
B.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
C.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
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
解析:选C。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中“入吾彀中”表明适应了专制集权,故C项正确;汉代实行察举制,与材料中“唐太宗”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官学,故B项错误;D项与题中“此言本质上反映了”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19·泰安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 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从材料概括,北宋加强君权的显著特点是分化事权;第二小问可从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等方面回答。(3)从职责的角度对比即可。(4)联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回答。
答案:(1)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互为补充,相互制约。
(2)特点:分化事权(或分割相权)。
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3)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4)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PAGE



- 1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7·贵州学考)下图漫画中,宰相说:“你的权势不如我。”内阁首辅回答道:“可是你已经被逐出政治舞台了。”“宰相被逐出政治舞台”可能发生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选D。由“内阁首辅回答道:‘可是你已经被逐出政治舞台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时设内阁,故选D项。
2.(2018·广东学考)《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
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解析:选C。由信息“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可知,内阁承担了原来宰相的一些职责,故选C。
3.(2019·淮安高一期中)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解析:选A。“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反映出内阁官员参政议政的权力提高,故选A项。初设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B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政治腐败,C项错误;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D项错误。
4.(2018·北京学考)清朝政治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所示机构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D.国事均由军机处决策
解析:选B。由图中的“军机处”这一信息可判断图示机构是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选B项。
5.(2019·邯郸高一期末)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解析:选C。从机构属性而言二者性质相同,即都是皇权的秘书侍从机构,他们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故C项正确;A、B、D项说法错误,与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实际职能不符。
6.(2019·黄山高一期末)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
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C.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D.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解析:选C。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是其成为社会进步障碍的原因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不利的一面,A项错误。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人们思想控制,社会环境并不宽松良好,B项错误。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小农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没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D项错误。本题选C项。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17)
(1)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
(2)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提示 (1)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
(2)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二、本课测评(教材P19)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提示 (1)内阁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牵制作用。(2)军机处的设立,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三、学习延伸(教材P19)
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
提示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史,很明显地看到时有分裂,时有统一,但统一的朝代在时间上,远远多于分裂。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明不间断地传承下来。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PAGE



- 1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济南一中高一期中)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
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
解析:选D。“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开始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故D项符合题意。
2.(2019·成都高一期末)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  )
A.丞相制的废除 B.内阁的设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选A。明太祖废丞相后,全国政务皆由皇帝一人处理,所以感到力不从心,故发出如此感慨,故A项正确;内阁的设立是在明成祖时期,故B项错误;八股取士的实施是在明代成化年间,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是在清朝,故D项错误。
3.(2019·鹰潭高一质检)“以一个公司作比喻的话,皇帝是董事长,宰相就是总经理,内阁是秘书部,而内阁首辅只是董事长的私人秘书。”这说明内阁的主要职责是(  )
A.皇帝的侍从顾问 B.主持朝政大事
C.替皇帝批答奏章 D.管理六部官员
解析:选A。根据材料“内阁首辅只是董事长的私人秘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没有决策权,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明朝主持朝政大事的是皇帝,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内阁只有票拟权,不能批答奏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六部官员由六部尚书负责管理,六部尚书对皇帝负责,内阁不是六部的上级机关,故D项错误。
4.(2019·德州高一期末)《中国政治制度史》载:(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这反映了明朝(  )
A.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B.吏治风清气正
C.丞相制度已被废除 D.谏议制度完善
解析:选A。根据“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可知,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直接向皇帝奏事,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
5.(2019·南充高一检测)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朝代 皇帝与大臣的关系
唐 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
宋 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
明 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
A.三省制具分权制衡特点
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
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
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
解析:选B。明朝“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说明了皇帝对政府的控制空前加强,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故选B项。三省六部制是为皇权服务的,不是分权制衡,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皇权的加强,不是削弱,C项错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政治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D项错误。
6.(2019·商丘高一检测)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职官简练,事务清闲
C.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D.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解析:选D。材料“有官无吏”“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表明军机处重视保密,较为封闭,故D项正确。
7.(2019·如皋高一期末)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 D.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
解析:选B。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表明军机处对皇权有所约束,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军机处的设立延长了清朝的寿命,并没有说明军机处的设立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故D项错误。
8.(2019·湛江一中高一期末)中国古代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其演变过程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其演变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A.呈现皇权与相权相抗衡的趋势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D.这种演变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解析:选B。“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说明皇帝权力不断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B项正确;相权与皇权不能抗衡,A项错误;C项中“完善”不符合题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不是削弱,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三公坐而论道,其权重大,其体尊严。汉制丞相用人行政,无所不统,盖君则世及……后世恐其专权敌君也,渐收其权归之尚书,渐收而归之中书,而归之侍中,而归之内阁;渐易其名为尚书令,为侍中,为左右仆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为平章政事同三品,为大学士;渐增其员为二人,为四人,乃至十人;渐建其贰为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为协办大学士。其位日卑,其权日分,于是宰相遂为天子私人。
——《梁启超文选》
材料二 

材料三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 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丞相制度出现的变化。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
(3)从材料二到材料三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解析:(1)抓住信息“汉制丞相用人行政,无所不统”“渐收其权归之尚书,渐收而归之中书,而归之侍中,而归之内阁”“渐增其员为二人,为四人,乃至十人;渐建其贰为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为协办大学士。其位日卑,其权日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2)结合材料三并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根本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趋势。
答案:(1)变化: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丞相名称发生变化;人数逐渐增多。
(2)时间:清朝雍正帝时期。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3)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