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有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解放区农民从亲人参军
影 响
三大战役
陕甘宁
山东
大别山
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重
点
南京
武汉
作用: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京正中间,控制住大别山就意味着西可取武汉;东可取南京,可谓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
重
点
武汉
南京
大别山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意义
解放军的坦克
解放区青年踊跃参加解放军
国民党靠“抓壮丁”补充兵源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分到土地后喜悦的解放区农民
国统区学生的示威游行
国统区的饥民
三大战役
长春
沈阳
锦州
塔山
黑山
营口
辽宁
吉林
辽 北
安
东
热 河
河 北
辽沈战役(1948.9.12--1948.11.2)
作用: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指挥员:林彪、罗荣桓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江
苏
山 东
河南
安 徽
淮海战役(1948.11.7 -- 1949.1.10)
作用: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指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北平
天津
张家口
新保安
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
指挥员:聂荣臻 罗荣桓 林彪
傅作义
作用: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1949.4—1949.6)
1949.4.23.占领南京,
国民政府垮台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解放军攻占总统府
毛泽东手书七律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
2.中共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渡江战役
南京解放
1949.4.23
国民党政权垮台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课堂小结
1.1947年6月30日,在黄河中下游河南与山东交界处,一声炮响之后,晋冀鲁豫解放军开始由北向南强渡黄河。指挥这次军事行动的是( )
A.刘伯承、邓小平 B.谭震林、贺龙
C.林彪、罗荣桓 D.陈毅、粟裕
2.“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我们要了解淮海战役的历史,最应该去下列哪个城市( )
A.锦州 B.北京 C.徐州 D.南京
3.同时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两大战役的部队是( )
A.华东野战军 B.东北人民解放军
C.西北野战军 D.华北人民解放军
A
C
B
课堂检测
4.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
A.北平解放 B.沈阳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4.淮海战役期间,中原、冀鲁豫等解放区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征集担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副,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达96000万斤。在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大大超过了战役初期l:3的概算。这段材料最能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由于( )
A.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物资匮乏
B.共产党军队深得民心,人民大力支持
C.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够勇敢,妥协投降
D.共产党军事战术指挥得当
D
B
我们缅怀这段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使“中国号”这艘巨轮继续破浪前进、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