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两极地区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知道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能够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说明自然环境的成因。2.通过对呈现资料的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达到对两极地区特殊自然环境的认
教学重点 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2、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 1、 判读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辨别周围环境。2、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具准备 挂图及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先入为主】仔细 看下面的词语,清楚地读给自己听A、探险和考察。“雪龙号”长城站和中山站B、极地地区的位置、独特的自然特征和形成原因、极地地区的世界之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C、温室效应和冰川消融、氟氯烃和臭氧层空洞、污染、极地保护在行动【预习导航学案】 都在书上,仔细些全能找到!! 1 、两级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 、 、 、 、 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2、1985年和1989年,我国在南极地区分别建立了 站和 站 3、1999年7月1日,我国的“ ”考察船首次远航 ,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重点话题】和同学们相互探讨,仔细听老师讲解!!(1)、第56页的插图反映什么人类活动?(2)、读图8.36,完成第57页的读图? 4.两级地区,一般指 以北和 以南的广大地区。但北极地区以 为核心,南极地区以 为中心。 5、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和 ;北极地区气候 ,北冰洋大部分洋面 冰冻。 6、从矿产资源来说,南极的 储量可观,北冰洋大陆架有丰富的 和 。从生物资源来说,南极代表动物是 ,北极动物代表是 。 【重点话题】和同学们相互探讨,仔细听老师讲解!!(3)、 对比图8.37和图8.38,完成第58页的读图,注意分析两个地点的气温和降水的特征。(4)、 第59页的插图展示的是完成第48页的活动(5)、两极地区中哪个地区最冷?为什么?完成第60页的思考。 7.地球上的 ,使得极地冰川消融, 的使用使得极地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和 也使极地不再是一片净土。8、1959年12月1,日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国签订了《 》,目的是为了 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 南极。(参考第60页的阅读)【挑战擂台】 敢不敢试试?? 我国中山站位于南极点的( ) A.正东方向 B.正西方向 C.正北方向 D.正南方向【本课成果记录】 这是本课的核心啊,回忆老师是怎么总结的呢??
【同步升级,演练】分级训练,提升无声1.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 ) A.亚洲太平洋 B.大洋洲.太平洋 C.南极洲北冰洋 D.亚洲大西洋2.南极洲和南美洲之间的海峡名称是( ) A.麦哲伦海峡 B.德雷克海峡 C.白令海峡. D.马达加斯加海峡3.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 ) A.东方站和和平站 B.中山站和长城站 C.长城站和东方站 D.中山站和和平站4.下列大洲距南极洲最近的是( )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5.包围北冰洋的大洲中,不可信的是(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北美洲6.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的建立时间为( ) A. 1985年 B. 1986年 C. 1987年 D. 1988年7南极的主人”是指( ) A.海故 B.鲸 C.磷虾 D.企鹅8南极洲自然资源占世界之首的是( ) A.地下煤资源储量很大 B.地上固体淡水储盘很大 C.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D.露天铁矿储旦丰富9最先到达南极点的人是( ) A.路尔德·阿蒙森 B.罗伯特·斯科特 C.麦哲伦 D.詹姆斯·库克10为了保护南极洲的环境.对南极的考察只限于( ) A.经济目的 B.旅游目的 C.科学目的 D.和平目的11、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时,北极点附近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大于夜长 B.昼夜等分 C.极夜 D.极昼12、“南极轮廓图”,回答下列各题。 (1)南极洲是地球最 部的陆地,四周被大洋环绕,A是 洋,A的西边是 洋,A的东边是 洋。(2)在图中标出东经和西经。(3)在图上画出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方向。(4)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 C是 站,其中有极昼现象的是 。(5)在图中填注南极洲的最高峰。(6)南极洲属于 气候类型,从气温、降水、风速三方面分析这里的气候特征: (7)我国南极考察队应选择 月在南极考察,因为此时是南极的 季。
归纳总结 学完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活动 1、为什么南极的风那么大?2、为什么南极大陆降水量这么少
教后记
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自然环境与资源
保护极地环境
北极地区
两
极
地
区
宝库
基地
丰富的自然资源
自然特征:
我国的考察站:
丰富的自然资源
南极地区
自然特征:
站 站
我国的科学考察站:
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