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数
思源学校 张燕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结构如下: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2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两个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景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意义,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会读,写小数。
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景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含义。
导入新课
老师带来了一张标签。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商场、超市·····
师:这些标签上会写一些数字用来表示物品的价格。
二、逛文具店,认识小数。
(和老师一起去文具店逛逛,出示图片)
1、师: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和同桌说一说这些文具分别卖()元()角()分
小组交流再汇报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很丰富。这些数字分别表示
3元1角5分, 5角,1元6分, 6元6角6分.
学生齐读
2、认识小数
出示数字3.15 0.50 1.06 6.66
师: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数中都有点。
点把数分成了两半。。。。。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像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这个点叫小数点,小数点把数分成两部分,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师:你发现我们用小数表示人民币数量时,元、角、分、分别在小数的哪个位置?
生:小数点左边表示元,右边第一个数表示角,第二个数表示分。
3、小数的读与写
师: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些小数怎样读?
同桌交流,再尝试着读一读,教师纠正正确读法,引导同学齐读。3.15读作三点一五 0.50读作:零点五零
师:看来同学们似乎已经找到一些读小数的规律和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小数点右边是怎样读的,小数点左边又是怎样读的?
学生尝试说一说
教师小结:小数点左边按整数方式读,右边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
4、判断我的读法是否正确
教师读数学生根据我的读法纠正错误8.11 10.23 23.074
师:自己心里想一个小数。
(抽学生说出小数,其它学生写出小数,展示判断小数写法是否正确。齐读这些小数)
应用小数解决问题
1、师:接下来我希望同学们会应用小数表示图中人民币的数量。如图
学生算一算图中表示()元()角()分。用小数表示()元。
学生写一写,在汇报。
(集体判断正误,强调整数部分不够1元用0占位或0角或0分要用0占位。)
学生齐读2元2角2分是2.22元,2元2分是2.02元·····
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如图学生读一读,说出错误的理由
五、购物活动。
老师想建立一个商店,今天进了货,就是还没有贴标签,请同学们帮帮我定个价。
提出定价要求:比较符合商品价格。用小数标价。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小数,会读小数写小数。我们现在是数字时代。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十分广泛,和同桌想一想,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小数的应用。
学生试着说一说。
师: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小数的应用(出示图片)
我的身高1.62米
我的体重45.8千克
教学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借助“元、”为单位的小数作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习的负担。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课后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一、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
二、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购物标价格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整个教学中我感到以下不足:
1.在学习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换算的时候,五角八分有学生不知道整数部分不够一元用0占位,这点我强调的不够,应该反复多次的告诉学生“如果没有就用零占位”,这样就可以降低学生的出错率。。
2对课堂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准确,时间分配上还应更加合理。
3对学生的评价比较缺乏。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面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