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我是通过五步目标分解法来确定的。
第一步:内容标准分析:确定学习水平和中心词
《课程标准》当中对于《认识面积》这一课的描述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从这句话话当中我确定核心名词是面积,行为动词是认识,而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行为条件+行为动词+核心名词(概念)
核心名词面积在本节课中具体的内容又包括了物体的面,面积的含义,以及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在这部分内容中,物体的面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具体的,因为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既能看到物体的表面,又能亲手摸到物体的面;而面积的含义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是可操作的,所以是具体的。
物体的面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具体的,是有前备经验的;而面积的含义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缺乏前备经验;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虽然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但学生也是没有前备经验的,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面积的含义这部分内容为教学重点,而比较面积的方法为教学的难点。
物体的表面学生已经有前备经验,所以在行为程度上学生只需要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就可以,让他们体会到物体是有表面的,面积的含义这部分比较抽象,孩子们能够描述一个物体某个面的面积,就说明孩子们对面积有所理解。关于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方法即可。
为了达到以上行为的程度,我确定了这样的行为条件,第一个环节通过摸一摸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物体的面,并通过比一比活动知道面有大有小。第二个环节通过结合具体实例,模仿老师说一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以及用更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通过摆一摆、剪一剪等形式,学生能说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通过以上的五步转化法,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最后叙写的表现性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体会到物体是有面的,并且面还有大小之分。
(2)结合实例能够描述一个物体某个面的面积,理解面积的含义。
(3)通过小组讨论,摆一摆,剪一剪等活动能够说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进而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其证据
(一)目标1: 通过摸一摸体会到物体是有面的,并且面还有大小之分。
这个目标已达成,表现在:课上,学生通过摸一摸的活动体会到了物体是有面的,而且通过男女生摸面的比赛,学生也感受到了面有大小之分。
(二)目标2:结合实例能够描述一个物体某个面的面积,理解面积的含义。
1、了解水平标志(能够找出指定物体某个面的面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这个面的面积)学生能够找出老师指定盒子的上面和前面的面积,并模仿老师的例子自己举出了物体表面面积的例子,课堂检测的第1题也是围绕这一目标设计的,学生的准确率是 。
2、理解水平标志(能找到生活中物体某个面或者某个图形的面积,指出周长与面积的不同),课上,学生能找到三角形的面积在哪里,而且也指出了三角形的周长,学生将面积概念与周长概念加以区分,并且加深了他们对面积含义的理解。练习第1题学生的反馈以及课堂检测第2题的正确率是 ,以上这些证据都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面积的含义。
3、应用水平标志(完成“用数方格的方式数出图形的面积”的习题),练习第2题学生能够很准确的说出格子数,并能说出该图形的面积里包含着多少个方格的数量,说明已经达到了应用水平。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说明目标二已达成。
(三)目标3:通过摆一摆、小组讨论,能够说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 积大小的方法,进而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这个目标已达成,表现在:
1、理解水平标志(通过摆一摆,能够列举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是怎样比较的。)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环节找到并说出4种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通过课上我暴露的问题,学生能够回答出因为不同图形的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同,所以无法比较。说明他们已经明白必须用同一标准才能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为什么用正方形做面积单位是最合适的,他们有的说没有多余的面积、没有空隙,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正方形是做面积单位的最合适的图形,猜一猜几号图形的面积大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答案和实际情况之间冲突或相似情景,学生又更深刻的体会到光用正方形还不行,必须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这说明学生已经体会到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应用水平标志(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出不同图形面积的大小),在课堂检测的第3题当中,学生做题的准确率是 说明学生基本或者已经达到了应用水平。
三、说本堂课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