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22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课件(27张PPT)+教案+学案+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公开课)22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课件(27张PPT)+教案+学案+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2 09:00:34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22 寓言四则
R ·七年级上册




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一种含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文学体裁。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意)寄托到简单的故事当中,借小喻大,借此喻比,富于智慧哲理。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掩耳盗铃 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叶公好龙

画龙点睛 盲人摸象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儿童辩日》、《愚公移山》等。
走进《列子》
学习目标
能准确、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故事。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并能准确翻译句子,正确解读全文。
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点我朗读
给下面词语中的红色字体注音。

杞人忧天 躇步跐蹈

日月星宿

中伤   充塞

chú

dǎo
xiù
xiǔ sù
(一宿 宿营)
zhòng
zhōng
( 中 国)

sāi sài
(堵塞 边塞)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3)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4)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其人曰奈地坏何
(6)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7)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通假字
身亡所寄( )
其人舍然大喜( )
通“无”,没有
通“释”,解除,消除
◆古今异义
因往晓之( )
奈何忧崩坠乎( )
充塞四虚( )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懂得
古义:为何,为什么 今义:怎么办
古义:处 今义:空虚、虚假等
若躇步跐蹈( )
其人舍然大喜( )
亦不能有所中伤( )
古义:你 今义:如果
古义:解除、消除 今义:舍弃
古义:伤害,受伤
今义:诬陷或恶意造谣
◆一词多义
奈何忧崩坠乎( )
奈地坏何( )
为什么
拿……怎么办
终日在天中行止( )
不能有所中伤( )
在一定的范围内
师每休舍( )
舍然大喜( )
打中,击中
停留;休息
解除、消除
◆文言句式
倒装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定语后置,应为“杞国有忧天地崩坠之人”)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2、奈何忧崩坠乎?


3、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不睡觉也不吃饭
为什么
土块
检测一下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b、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c、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d、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又有一个人看到这个人整天忧虑而替他担忧,于是就去开导他。
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在天底下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坠落下来呢?
(日月星宿)也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耀的气团,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和砸伤人。
(地)充满在四处,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土地的。
开端
发展
结局
第一部分
(1、2)
第二部分
(3-6)
第三部分
(7)
写一个杞国人担忧天地崩坠,有人说天是聚积的气体,不用担心。
开导者再次劝导,日月星宿也是气体,不会坠落;大地到处是土块,不可能塌陷。
杞国人的担忧解除,皆大欢喜。
请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故事。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人活动在天中,不用担心。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程度:废寝食者
晓之者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塌陷下去。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奈地坏何?”
4.“晓之者”又是怎样解“忧”的?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变化: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5.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虑而高兴。
6.杞国的那个人为什么担心“天地崩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古代人对于宇宙空间缺乏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对天体的认识逐渐深入,就不会再有“天地崩坠”的想法。(这只为一家之言,你可以畅谈你的观点。)
7.你怎么理解“天崩地坠”的意思呢?你认为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吗?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从中我们还受到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天崩地坠”可以想象为是地球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他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事情的来临,在当时人们是无法阻挡,很难预知和防预的,当然让人感到恐怖。联系现实,人类的“文明”破坏了生态平衡,已开始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8.“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揭示了什么?
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地瞎担心。
9.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
不赞成。因为“晓之者”并不了解地球的构造以及太阳系的结构,只是从当时人们认知水平出发来回答,所以不同意。
赞成。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依现在的科学知识看,有其合理的部分但也不全正确。但是此人的解释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这点评价,在当时应该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你能用“杞人/开导者是一个_____的人”这个句式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吗?
杞人:自寻烦恼、有远见……
开导者:心地善良、关心他人、有同情心、有耐心……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寓意: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
你能用一个通俗的词来形容杞人吗?你有过“胡思乱想”的事吗?(自由谈)
以下哪一种情况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
(1)弟弟早上出门时没带雨伞,妈妈担心他淋湿了会感冒。
(2)姐姐昨天晚上看电视看到十二点,早上醒来时才想起今天要听写,她很担心自己会不及格。 
(3)小明家的天花板漏水了,他每天都担心楼上的地板会掉下来!他想:如果地板掉下来的时候,我正在睡觉怎么办?
三题中的人物都“担心”某些事情,但是小明所担心的事情会发生的几率很小,所以我们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他。
1.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
拓展延伸
2.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示例:我同意第二种理解。忧国忧民,匹夫有责。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华民族又一次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挽救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早日步入小康社会,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义不容辞地该忧地忧天了。
小结
齐读诗歌:
杞人忧天无必要,
掌握文化需记牢。
今人忧天真可嘉,
携起手来护家园。
作业布置
“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 假如春秋时的杞人和晓者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到此情此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晓者又该去劝导谁了呢?请你展开想象,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杞人忧天》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
(2)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文义的习惯,并提高学生准确翻译句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的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生自行理解内容。
2.理解寓言通过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难点:掌握解读寓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
例如: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画龙点睛、盲人摸象
2.引导学生介绍寓言知识和《列子》。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儿童辩日》、《愚公移山》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得顺畅)
1.听读,把与平时读音不一样的字圈出来。
明确;杞人qǐ 星宿xiù 耶yé 中伤zhòng 充塞sè 躇步跐蹈chú cǐ 舍然shě
2.自由读,要求读准刚才所圈的字。
3.再读,读出节奏。(出示PPT)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3)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4)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其人曰奈地坏何
(6)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7)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明确: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3)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4)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其人曰:“奈/地坏何?”
(6)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7)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分角色朗读。(一人读“其人”,一人读“晓之者”,叙述部分全班读。)
三、再读注释,同桌合作疏通文意,把不明白的词句画出来(说得正确)
1.教师指导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译文四步曲:
(1)搬——把注释搬上课文;
(2)联——联系自己平时所学的文言知识;
(3)猜——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猜测;
(4)问——不懂的问题要大胆问同学或老师。
2.归纳基础知识,出示重、难点字词句、古今异义字共同解决。
(1)重点字词:①废:废弃,丢下。②彼:他。③因:于是。④若:你。⑤充塞:充满,填满。
(2)难句翻译: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3)古今异义:因、耳、若、中伤
3.检测一下。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字词。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不睡觉也不吃饭)
(2)奈何忧崩坠乎?(为什么)
(3)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土块)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又有一个人看到这个人整天忧虑而替他担忧,于是就去开导他。)
(2)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在天底下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坠落下来呢?)
(3)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日月星宿)也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耀的气团,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和砸伤人。
(4)充塞四虚,无处无块((地)充满在四处,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土地的。)
4.复述课文大意,熟悉故事情节。
(1)故事起因: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自己没有地方依托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2)故事发展:有一个热心肠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去开导杞人。
(3)故事结束:杞人的担心没有了,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很高兴。
杞国有个人,很担心天坠下来,地陷下去。担心自己的身躯没有依靠的东西,每天忧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有担心杞国人的人来开导他说:天,只不过是聚集的气体罢了。没有地方没有气体,你的一举一动,生长活动,都在天空里,为什么你还要担心天坠下来呢?那个人问:“如果天真的是气体组成的,那日月星宿为什么没有坠下来呢?”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宿只不过聚集在气体里会发光的一种气体罢了,即使掉下来了,也对你造不成伤害。”杞国人又问:“那地如果陷下去了呢?”开导他的人说:“地,只不过是聚集的土块罢了,没有地方没有土块,它填充了四方,你的一举一动,踩踏都在土地上面。你为什么还要担心它陷下去呢?”杞国人听了一下恍然大悟,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一看到杞国人开心了,他就开心了。
5.请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故事。
明确:整个故事就是杞国人担心天会掉下来,地会陷下去,他就害怕自己没有住的地方,饭吃不下,觉也睡不好,最后一个人开导了他,他就非常开心。
四、深入探究,把握故事寓意(思得深入)
1.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大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程度:废寝食者。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明确:晓之者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人活动在天中,不用担心。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奈地坏何?”
(4)“晓之者”又是怎样解“忧”的?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变化: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5)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虑而高兴。
(6)杞国的那个人为什么担心“天地崩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这是古代人对于宇宙空间缺乏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对天体的认识逐渐深入,就不会再有“天地崩坠”的想法。(这只为一家之言,你可以畅谈你的观点。)
(7)你怎么理解“天崩地坠”的意思呢?你认为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吗?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从中我们还受到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天崩地坠”可以想象为是地球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他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事情的来临,在当时人们是无法阻挡,很难预知和防预的,当然让人感到恐怖。联系现实,人类的“文明”破坏了生态平衡,已开始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8)“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揭示了什么?
明确: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9)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
明确:不赞成。因为“晓之者”并不了解地球的构造以及太阳系的结构,只是从当时人们认知水平出发来回答,所以不同意。
赞成。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依现在的科学知识看,有其合理的部分但也不全正确。但是此人的解释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这点评价,在当时应该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了本文,你能用“杞人/开导者是一个_____的人”这个句式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吗?
明确:学生的答案可能有:杞人:自寻烦恼、有远见……
开导者:心地善良、关心他人、有同情心、有耐心……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寓意: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
4.你能用一个通俗的词来形容杞人吗?你有过“胡思乱想”的事吗?(自由谈)
教师出示问题,小组讨论:
以下哪一种情况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
(1)弟弟早上出门时没带雨伞,妈妈担心他淋湿了会感冒。
(2)姐姐昨天晚上看电视看到十二点,早上醒来时才想起今天要听写,她很担心自己会不及格。 
(3)小明家的天花板漏水了,他每天都担心楼上的地板会掉下来!他想:如果地板掉下来的时候,我正在睡觉怎么办?
明确:三题中的人物都“担心”某些事情,但是小明所担心的事情会发生的几率很小,所以我们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他。
拓展延伸
1.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明确: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
2.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示例:我同意第二种理解。忧国忧民,匹夫有责。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华民族又一次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挽救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早日步入小康社会,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义不容辞地该忧地忧天了。
六、小结
齐读诗歌:杞人忧天无必要,
掌握文化需记牢。
今人忧天真可嘉,
携起手来护家园。
七、作业布置
“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 假如春秋时的杞人和晓者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到此情此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晓者又该去劝导谁了呢?请你展开想象,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
杞人 晓者
忧 忧(同)
废寝食 晓(异)

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同步练习
一、课内阅读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填空。
《杞人忧天》选自《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 。作者是 ,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因往晓之(??? ?? )??? (2)若屈伸呼吸(?? ?? )?
?(3)若躇步跐蹈(?? ?? )?? (4)其人舍然大喜(?? ?? )?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
?(2)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4.内容理解。
(1)文中杞国人“忧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
就“天”解说的内容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地”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3)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 。
(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4分)
?????????? ?????????
(5)《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


(6)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7)《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答案:
1.略
2.(1)于是,就(2)你(3)踩、踏(4)同“释”或解除、消除
3.(1)另外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忧愁)而担心(忧愁)。
(2)整天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塌陷呢?
4.(1)见原文。
(2)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
(3)杞人明白道理、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情;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
(4)讽刺了那种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担心发愁的人;主要原因:缺乏起码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够(或不善于学习思考和探究)。
(5)就现在的科学水平来看,“晓之者”地天地等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在当时,他认为天地是一种物质存在,其思想也算是相当进步的了。
(6)我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人。这个故事本来就是如此。我们不应该为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虑。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其实都是“杞人忧天”,在今天也十分必要,如果每个人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一点替别人着想的意识,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7)语言描写(对话描写)杞人:庸人自扰、忧虑重重。晓之者:热心解忧、悉心劝解。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
注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席子。④濡(rú):沾湿。⑤逾:通“愈”,更加。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

8.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9.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友人来过(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D.访,探望
(2)逾年而事暴(  )
A.暴露,显露??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表达交流
12.仔细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思考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野猪、马与猎人
从前,野猪和马常常在一起吃草,但是野猪经常使坏,不是践踏青草,就是把水搅浑。马非常生气,一心想要报复他,便跑去请求猎人帮忙。猎人说除非马愿意套上辔头让他骑,他才会帮助马惩治野猪。马报复心切,就答应了猎人的要求。于是,猎人骑在马背上打败了野猪,然后又把马牵回去,拴在马槽边。马终于成了被猎人奴役的工具。 (选自《伊索寓言》)
答案:
5.(1)移动 (2)离开
6.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7.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8.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9.(1)D (2)A
10.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11.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1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对他人宽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去报复他人,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幸。

《杞人忧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体会文章寓意。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难点:从杞人忧天事例中感受经验与常识的重要性。
学法指导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不能对杞人忧天的思想一味进行批评,要分析出它值得批评之处,同时关注其怀疑精神的可取之处。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完成教材“预习”任务2。
2.借助注释初读课文,然后合上书,尝试用自己话讲述该故事。
3.神话和寓言区别何在?说说这篇寓言的寓意。
二、新知认知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列子》
又名《冲虚真经》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预习检测
1.《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 作。列御寇,相传战国时道家。郑人。 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给加点字注音。
崩坠( ) 躇步( ) 废寝( ) 光耀( )
星宿( ) 中伤( ) 充塞( ) 舍然( )
3.解释下列实词。
(1)杞国有忧天地崩坠 (2)身亡所寄 (3)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4)若屈伸呼吸 (5)终日在天中行止
4.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2)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3)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4)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5.这篇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杞国的那个人为什么担心“天地崩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7.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合乎科学?你对这个人有什么评价?
参考答案
1.列御寇;《列子》
2.zhuì;chú;qǐn;yào;xiù;zhòng;sāi;shě
3.(1)崩塌,坠落(2)依附,依托(3)忧愁、?担心(4)就像 (5)行动和停留
4.(1)又有一个人看到这个人整天忧虑而替他担忧,于是就去开导他。
(2)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在天底下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坠落下来呢?
(3)(日月星宿)也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耀的气团,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和砸伤人。
(4)(地)充满在四处,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土地的。
5.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
6.这是古代人对于宇宙空间缺乏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对天体的认识逐渐深入,就不会再有“天地崩坠”的想法。(这只为一家之言,你可以畅谈你的观点。)
7.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依现在的科学知识看,有其合理的部分但也不全正确。但是此人的解释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这点评价,在当时应该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课中导读】
一、听读朗读课文
1.听读,把与平时读音不一样的字圈出来。
2.自由读,要求读准刚才所圈的字。
3.边读边画出节奏停顿。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3)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4)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其人曰奈地坏何
(6)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7)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分角色朗读。(一人读“其人”,一人读“晓之者”,叙述部分全班读。)
二、再读注释,同桌合作疏通文意,把不明白的词句画出来(说得正确)
1.归纳基础知识。(记在文中)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字词。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
(2)奈何忧崩坠乎?( )
(3)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充塞四虚,无处无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述课文大意,熟悉故事情节。
(1)故事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结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故事。
明确:
三、深入探究,把握故事寓意(思得深入)
1.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大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明确: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明确:
(4)“晓之者”又是怎样解“忧”的?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
变化:
(5)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6)杞国的那个人为什么担心“天地崩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7)你怎么理解“天崩地坠”的意思呢?你认为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吗?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从中我们还受到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8)“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揭示了什么?
明确:
(9)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


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了本文,你能用“杞人/开导者是一个_____的人”这个句式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吗?
明确:杞人:
开导者: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4.你能用一个通俗的词来形容杞人吗?你有过“胡思乱想”的事吗?(自由谈)
以下哪一种情况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
(1)弟弟早上出门时没带雨伞,妈妈担心他淋湿了会感冒。
(2)姐姐昨天晚上看电视看到十二点,早上醒来时才想起今天要听写,她很担心自己会不及格。 
(3)小明家的天花板漏水了,他每天都担心楼上的地板会掉下来!他想:如果地板掉下来的时候,我正在睡觉怎么办?
明确:
四、拓展延伸
1.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明确:


2.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课后导练】
阅读《杞人忧天》 ,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果 积 气 日 月 星 宿 不 当 坠 耶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身亡所寄 亡___ (2)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___
(4)若躇步跐蹈 跐蹈___ (3)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答案:
1. 天 果 积 气∕ 日 月 星 宿∕ 不 当 坠 耶?
2.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
3.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