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契丹人过着逐水草往来迁徙的游牧生活。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天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经过约500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契丹已逐渐强大起来。
2.政权建立
1.起源
一、辽朝——契丹族(916-1125)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阅读课文P54的史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1)辽朝设置了哪些职官?他们的职能、管辖范围分别有什么不同?
(2)通过这些措施,可见辽的统治有什么特点?
3.政治制度
南北面官制度
四时捺钵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胡服,掌实权;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汉服,仿汉制。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二、西夏——党项族(1038-1227)
1.起源——党项族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立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统治政策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现藏于宁夏博物馆的西夏“鎏金铜牛”
阅读P56史料,了解女真族的生活习惯。
三、金朝——女真族(1115-1234)
1.女真族的崛起
(1)概况: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3)建立: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完颜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1125年,
金灭辽。
1127年,
金灭北宋。
女真
金
金灭辽、北宋
1125年10月,金兵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逃往南方。
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
(2)兵农合一:猛安谋克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
凡女真民户,每300 户编为一谋克,10 谋克编为一猛安。
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2.统治措施: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金史·兵志》
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有星的天空旋着,
众百姓反了,
不进自己的卧内,
互相抢掠财物。
有草皮的地翻着,
全部百姓反了,
不卧自己被儿里,
互相攻打
—《蒙古秘史》
这段材料反映了12世纪时蒙古草原的什么局面?
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部落间分裂、战争不断
四、元朝——蒙古族(1271-1368)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铁木真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无敌的蒙古骑兵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成吉思汗先后灭掉西夏,金。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忽必烈即元世祖。“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元朝于1279年统一全国。
(1)中央:元朝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2)在地方
行省制度
行省
路、府、州、县
地方行政制度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权力较大,
但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
元代的行省划分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省规模和行政区域的划分,在名称上也保留了许多行省的名称。
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
.元朝的疆域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
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驿站制度
①驿道: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驿路东通奴儿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叶尼塞河上游),西南通西藏。
②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
水站用船;陆路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蒙古地区的驿站设通政院管理,中原地区的驿站则归兵部掌管。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
急递铺:
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高一铺,每铺置铺丁五人,负责辗转传递军政机要文书。
4.元朝的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
(1)回族形成:
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
(2)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四等人制
民族政策:
为保证蒙古贵族的利益,元朝实行了民族差别对待政策
——“四等人制”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契丹和女真族等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其他各族等
材料一 “四等人”的划分进一步巩固了草原地区民族的蒙古化,蒙古汗国的出现对草原众多民族的蒙古化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元朝的持续统治和“四等人”的划分对草原民族的蒙古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有助于蒙古各部的融合。
——李大龙《浅议元朝的“四等人”政策》,
材料二 在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政策之后,不仅仅包括汉民族、每个民族之间的日常联系、通婚现象也比以往增加,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积极影响。
——麻翠梅《浅析元朝“四等人制”政策的形成及影响》
背景: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
14 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
1368年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5.元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