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2 10:1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历史上的“十六国”。前秦强大后,于4世纪后期统一了黄河流域,其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淝水之战
东晋十六国形势
苻坚
对峙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的概况:
淝水之战,前秦军溃败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合作探究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前秦:指挥者苻坚骄傲自满,指挥不当;战术不当,战线过长;战斗力不强;不得民心。
东晋:将领指挥得当,战斗力强,士气高昂;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时间 重大事件 时间 重大事件
386年 鲜卑族建立北魏 420年 东晋灭亡,南朝宋建立
398年 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北朝时代) 479年 南朝齐建立
490年 北魏孝文帝亲政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推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建立
史料研读:
(1)《悲平城》诗说: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2)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
“纥(音同“和”)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1)背景:
(2)方式:
用文治移风易俗。
(3)目的: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迁都的原因:
①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
(都城)

2、孝文帝改革措施(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1、说汉话:
2、穿汉服:
3、改汉姓:
4、联汉姻: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资治通鉴》
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孝文帝娶了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
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人为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3)现象:民族交融。
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问题思考: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人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这种民族交融有何作用?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抚琴击鼓乐俑
饮食
歌舞
服饰
穿丝绸衣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胡食图(吃羊肉串)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分析指出,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北魏车马出行图
采桑图
北朝乐府《木兰诗》
生产
出行
文学
北魏骑马俑
汉人牧马图
北朝民歌《敕勒歌》
分析指出,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1)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
方式:
(2)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3)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4)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特点: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意义:
问题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十六国统治者
汉人胡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ˇ
魏晋墓砖画: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晒谷子)
生产生活
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魏碑》
思想
文化
北魏佛像
《北魏史》




生产生活
社会习俗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胡人汉化(主)
汉人胡化(次)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大交融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

北魏统一北方


本课小结
一个民族想要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先进的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