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材P18例1,练习四相关习题。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具准备:算式卡片。
课件呈现例1情境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1.练习四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五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五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送给几号蔬菜。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了。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2号蔬菜。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4.二年级有24人,分成6个劳动小组,每个小组多少人?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八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课本P19例2,练习四及相关习题。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主题图或课件等。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笼包子有4个,做了6笼,一共做了多少个?
一共做了24个,每笼放了4个,可以放多少笼?
一共做了24个,做了6笼,平均每笼放多少个?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1.第1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2.练习四第4题。
3.练习四第5题。
4.练习四第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集体订正。
5.根据乘法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除法算式:( )
三六十八 除法算式:( )
四四十六 除法算式:( )
6.看图写乘法和除法算式
(1)妈妈带了12元钱,可以买几听饮料?
( )÷( )=( )
(2)买2盒饼干需要多少钱?
( )×( )=( )
(3)小红拿了10元钱,能买几枝雪糕?
( )÷( )=( )
(4)
每只兔子平均分到多少根 ?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
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材第23页例3。
1.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1.出示图片第23页例3主题图,提出问题。
(1)师: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汇报:
a.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b.每个纸盒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2.解决问题。
我们看看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3.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5÷3=5(只) 15÷3=5(个)
4.指名说一说。
(1)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
因为这道题是要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盒子,所以要用除法计算。
(2)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个算式的意思就是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盒子,每个盒子有5只。
(3)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5.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你的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这三道题的算式是有关系的。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就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或者商,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
6.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1)又拿来了3只蚕宝宝,那每个盒子应有几只蚕宝宝?你是怎样算的?和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
(2)师:如果只拿来了一只,这时还能平均分成三组吗?为什么?
(3)学生汇报 :
1.完成第24页的练习五的的1题
2.完成第24页的练习五的的2题
3.完成第24页的练习五的的3题
4.三年级组买回16个实心球,12副羽毛球拍。
(1)把买来的实心球平均分给三年级的4个班,每个班分到几个实心球?
(2)如果每个班分4副羽毛球拍,能分给几个班?
(3)要想把这12副羽毛球拍恰好分完(分给全年级的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几副羽毛球拍?
5.桌子上有一些钮扣,只告诉你这些钮扣比10个多,又比20个少,如果把这些钮扣平均分的话,分的份数与每一份的个数正好同样多,桌上有多少个钮扣。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学习了用除法解决问题,解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了解数量关系,熟练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十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26页整理和复习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运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整理复习课,巩固2~6乘法口诀,求积求商,并且能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组成四人小组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3.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A.老师呈现课本26页第1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B.让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C.练习。(老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A.老师出示小鸟、小鹿选汽球的图画。再采用倒计时的方法抢算。
B.让算得快的小朋友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怎样想商。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老师出示课本26页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重点展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C.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D.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1.看谁算得对。
6×2 18÷6 30÷5 4×5
12÷3 17-9 3÷3 24÷4
36÷6 16÷4 25÷5 20÷5
71-50 30÷6 8÷2 18÷3
2.(1)20个△,每4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被除数是30,除数是5,商是几?
3.有24本新练习本。
(1)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几本?
(2)每人4本,可以分给几人?
4.买3支钢笔需要12元钱,丽丽买了5支这样的钢笔要花多少钱?
5.茶杯每个4元,闹钟每个6元,雨伞每个30元。
(1)买3个茶杯的钱,能买几个闹钟?
(2)妈妈有50元钱,买了一把雨伞,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个茶杯?
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