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3 14:2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作者作品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悼公思念。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曹刿论战》记述了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国和鲁国在长勺交战的史实,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以及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运用正切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纪才能取胜的道理。同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热情。
艺术特色
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本文的重点在于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和军事上的才能,因此,只祥写曹刿分析战前的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情景,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1.故
故逐之 连词,所以
公问其故 名词,原因、缘故
2.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形容词,这里指目光短浅
蜀之鄙有二僧 名词,边境
3.何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动词,参与
何以战 疑问代词,什么
4.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动词,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动词,夹杂
5.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名词,信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 动词,同“伸”,伸张
6.从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动词,听从
战则请从 动词,跟随
7.请
曹刿请见 动词,请求
战则请从 副词,请允许
8.焉
又何间焉 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9.加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动词,虚报,以少报多
万钟于我何加焉 名词,好处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弗敢专也 专:形容词用作动词,独自享用
3.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4.又何间焉 名词用作动词,参与
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 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也指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3.忠之属也 终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6.可以一战 可以 古义:可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7.衣食所安 安 古义:安身。今义:安全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曹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省略主语)
必以(之)分(于)人(省略介词宾语和介词)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谓语)
出自本文的成语
一鼓作气: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逐渐低落,不能再振作
辙乱旗靡:车印混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练习题
填空题
1.《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朝代)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人名)所撰。
2.本文设计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均用原句回答)
选择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在曹刿心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又何间焉(参与)
必以信(相信)
虽不能察(明察)
小大之狱(案件)
解析:B项中的“信”是名词,“信用”的意思。
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
未能远谋 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 安能辨我是雌雄
虽不能察 老妪力虽衰
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解析:A中的“未”和“弗”都解释为“不”。B中的“安”,前者的意思是“养”,后者表示反问,意思是“什么”。C中的“虽”,前者的意思是“即使”,后者的意思是“虽然”。D中的“加”,前者的意思是“虚报、夸大”,后者的意思是“戴”。
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C)
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解析:A项,凭借/不译;B项,原因/因此;C项,谋划;D项,为什么/什么。
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可以一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战于长勺 客之我美者,欲有求于我也
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解析:A项,凭借/因为。B项,在/对。C项,表顺承/表转折。D项,助词“的”。
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一鼓”不能分开,“作气”不能分开;“再而/衰,三而/竭”
简答题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本简要分析。
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中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把握恰当的克敌时机。
课本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从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课文在交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表现出曹刿的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虽只写了曹刿“未可”“可矣”等简单话语,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谋略。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进一步表现出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文体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进行简要分析。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了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④鲁庄公发现曹刿的才干,加以任用,表明鲁庄公知人善任。⑤在作战实际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的否决,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对比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 鲍叔牙因乾时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 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曰:“齐师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 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 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
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
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
“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肉食者鄙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小惠未遍 遍及、普遍
再鼓之,必走 击鼓进军
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快,急速
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
“彼竭我盈,故克之”(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亦可)
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甲文详写了战前和战后的论战,略写战争过程;乙文详写战争过程。

乙文翻译:
鲍叔牙听说鲁庄公率兵前来,于是摆好阵势等待着.鲁庄公也是摆好阵势相持不动.鲍叔牙因在亁时获胜,就十分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攻,谁先攻陷对方会有重赏.鲁庄公听到外面鼓声震天,也下令击鼓迎敌.曺刿制止他说:“齐军的鼓声正锐气十足,应当安静地等待.”于是在军中下令:“谁敢擅自大声喧哗,立斩.”齐后向鲁军的阵列冲来,鲁军的阵列像铁桶一样,无法坆进,齐军只得后退.一会儿,齐军的鼓声又响起,鲁军安静一片好像什么也听不见,齐军又退了回去.鲍叔牙说:“鲁军对打仗有怯意呀.如果再次击鼓进军,他们一定会逃跑.”曺刿又一次听到鼓响,对鲁庄公说:“打败齐军就在这个时候了,你可以快速下令击鼓进军!”从鲁军这方来说,这是第一次击鼔进军,从齐军来说这已是第三次击皷进军了.齐军看鲁军两次都是按兵不动,以为这次也不会出兵迎战,心里都没有把这次进军当回事.谁知鼓声一响,对方的士兵一下冲了过来,又是刀砍,又是射箭,攻打的速度如同打雷时来不及遮住耳朵一样,杀得齐军是七零八落,大败而逃.鲁庄公想要追赶,曺刿说:“不可以,我要仔细的观察一下.”于是下车,对齐后列阵的地方四周都仔细地看了一遍,又登上车轼向远处眺望,很久后说:“可以追赶了.”鲁庄公于是驱赶战车追赶,追赶了有三十多里才返回,所缴获的战车武器士兵等没有具体统计。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齐师败绩: 军队溃败
(3)夙夜筹谋: 日夜
(4)楚使请城: 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
(5)乃自刎以死国: 为国而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
3.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
4.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解析】B项不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来刻画,而是对巴蔓子进行的正面描写。C项中乙文是为了刻画巴蔓子的人物形象。D项中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不能表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乙文翻译:
【乙】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闲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焱音标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⑦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⑨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攻一营,不利。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⑩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⑩敕:命令。
1. 请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吴 将 皆 欲 迎 击 之。
答:吴将/皆欲迎击之。
2.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公将鼓之(击鼓、击鼓进军)(2)彼竭我盈(充满、旺盛、士气正旺盛)
(3)犹难尽克(战胜、攻克)(4)诸将并曰(一起、都)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退败的情况。
(2)夫战,勇气也。
打仗,是靠勇气的。
(3)其诸要害已固守。
他们的各个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或加强)了防守。
4.请简要分析【甲】文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
示例:⑴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对战争的分析评论;
⑵后文写曹刿的集中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远谋”。
5.曹刿与陆逊都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共同之处。
避其锋芒(消磨的方锐气);及时出击。

乙文翻译:
(刘备)亲率将士,沿长江南岸翻山越岭向吴进发,驻军在夷道县的猇亭。吴国将领都请求出兵迎击,陆逊说:“刘备率军沿长江东下,锐气正盛,而且凭据高山,坚守险要,很难向他们改起迅猛的进攻。即使攻击成功,也不能完全将他们击败;如果攻击不利,将损伤我们的主力,绝不是小小的失误。目前,我们只有褒奖和激励将士,多方采纳和实施破敌的策略,观察形势变化。如果这一带为平原旷野,我们还要担心有互相追逐的困扰;如今他们沿着山岭部署军队,不但兵力无法展开,反而因困在树木乱石之中,自己渐渐精疲力竭,我们要有耐心,等待他们自己败坏而加以攻击。”各位将领仍不理解,认为陆逊惧怕刘备大军,对他强烈不满。
......
闰六月,陆逊要向蜀军发动进攻,部下将领都说:“发动进攻,应在刘备立足未稳的时候,如今蜀军已深入我国五六百里,和我们对峙七八个月,他们的各个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或加强)了防守,现在进攻不会顺利。”陆逊说:“刘备是个很狡猾的家伙,再加之经验丰富,蜀军则集结时,他思虑周详,我们无法向他发动攻击。如今蜀军已驻扎很长时间,却仍找不到我军的漏洞,将士疲惫,心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现在正是我们对他前后夹击的好机会。”于是,下令先向蜀军的一个营垒发动攻击,战斗失利,将领们都说:“白白损兵折将!”陆逊说:“我已经有了破敌之策。”命令战士每人拿一束茅草,用火攻击,得胜。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哉。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③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④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①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②斥堠(hòu):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瞭望。③犒(kào):犒赏。④殆:通“怠”,懈怠。
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I)望其旗靡(倒下)
(2)用人不尽其所欲(想要)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诃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C)
A.公与之乘 凡战之道
B.故虽并天下 公问其故
C.既克 既胜养其心
D.登轼而望之 而士不厌兵
解析:A项,代词,他/助词,的;B项,因此/原因;C项,已经;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面鼓士气就枯竭了
(2)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这就是黄帝打了七十场仗而士兵仍不懈患的原因
4.【乙】文中哪一句与【甲】文的“夫战,勇气也”表达的是相同的战略思想?
既战养其气

乙文翻译: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2) 望其旗靡 倒下
(3)三军可夺气 士气
(4)朝气锐 锐利(饱满)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文中的中心句是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
第二问答案要点:①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②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③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乙文译文: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