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
枣强县第四中学小学部
付兰群
课题
盐到哪里去了
四年级科学
课 型
新授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1.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探究习惯。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科学、技术、社会、
环境(STSE)目标
运用所学溶解方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更多的溶解现象,体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无穷乐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教学难点
1.实验过程中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比较各种材料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实验用品: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玻璃棒、药匙、水、纸巾、实验记录单。
教学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动画导入
揭示课题
播放动画《驮盐的驴》。
提出问题:盐袋掉进水里后为什么变轻了?盐到哪里去了呢?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教学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大胆猜想
实验验证
讨论交流
明确概念
列举
实例
巩固知识
总结质疑
畅谈收获
1.演示盐溶于水的实验。
2.课件出示四种物体(沙、锯末、白糖、铁粉),并让学生猜想、预测它们分别放入水中的现象。
3.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每只烧杯中的水量、固体量、搅拌次数均应相同。
(2)不要品尝实验物品。
(3)仔细观察实验并记录。
(4)小组成员要注意分工合作。
4. 适时指导学生实验。
5.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并板书“溶解”这一定义的关键词:极小、微粒、均匀、分散。
1.根据刚才这些物体与水混合后的实验现象,把这几种物质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根据分类的结果,引导学生围绕“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进行推测食盐和白糖可能跑到哪里去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认识“溶解”的含义。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像盐、糖这样易溶解在水中,哪些像沙子这样不易在水中溶解?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很好!我们一边猜想、一边实验、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谁说说在这个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呢?
与学生共同欣赏牛顿名言,结束本课。
仔细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
及时填写实验记录表,
分组汇报猜想、预测结果。
分组动手实验,
观察、整理实验信息,
填写实验记录表。
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
学生自由说。
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举例回答。
欣赏牛顿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一旦科学插上猜想的翅膀,它就赢得了胜利。” 猜想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并不是天生俱有,而是从小着手培养的。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溶解的概念具体化。
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收获有一个整体梳理的过程,欣赏名言的同时希望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板
书
设
计
盐到哪里去了
像食盐或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 的过程叫做溶解。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因此本节课我在遵循开放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前提下,采用“自主观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测现象——动手实验操作——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学会了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在此活动中尝试了当科学家的成功与喜悦,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探究,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新课标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验前我让学生猜测把沙子、白糖、铁粉、锯末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合作探究结果的雏形,有了猜想,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的探究。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喜悦感、成功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