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生物 5.1光合作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上生物 5.1光合作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01 20:5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章第1节 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概述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制作叶片表皮临时装片,进一步熟练显微镜操作。
2、根据叶片光合作用的功能特性,推测叶片的结构组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在观察活动中,养成细致严谨、善于思考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1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制作叶片表皮临时装片,熟练显微镜操作
【教学难点】
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1.显微镜、叶片横切永久切片。2.实验用材料:新鲜的菠菜叶片。
3.收集并自拍植物叶片组成、结构及植物表皮上气孔结构等相关图片。
4.自制植物叶片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
【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方法和设计意图
导入
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大部分植物的叶片排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相邻两个叶片相互错开,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出示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图片。
提出问题:
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有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有关呢?
气体是如何进出叶片的?
光合作用在叶片的那些结构中进行呢?
引入课题:叶片与光合作用
回顾光合作用的本质
从生活中的叶镶嵌现象,到具体的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 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2、提出问题:叶片的哪些结构和正、背面的色差有关?
3、根据学生提出的假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叶片下表皮细胞,并提出问题:
(1)表皮细胞有什么特点?
(2)表皮上有什么特殊形状的细胞?
(3)气体是如何进出叶片的?
师生共同总结:
(1)表皮细胞是透明的,细胞排列紧密。有利于透光,也防止水分散失。
(2)表皮上有半月形细胞围成的气孔。气孔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4、教师展示图片对比上下表皮中的气孔数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大部分陆生植物叶片下表皮气孔数目比上表皮多。
提出问题:这个特点对植物的生活是否有利?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气孔分布在下表皮,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气体进出。
思考并对色差现象进行假设
进行观察实验并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推测下表皮上的气孔比上表皮多的原因
激发起学生探究叶片内部结构的兴趣
通过实验了解叶片表皮的结构
强化“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6、提出问题:色差究竟是由什么细胞引起的呢?如何观察呢?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叶片横切面了解其内部结构,并出示叶片横切图片,解释什么是横切面。
7、组织学生根据光线摄入的角度和叶片上下表面颜色的深浅,利用模型,尝试排列叶片横切面的细胞结构层次。
思考
学生讨论、修改、尝试不同结构的排列组合
鼓励学生思考和推测
鼓励学生推测并总结叶片结构和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
8、组织学生观察永久切片,通过看到的客观事实证实自己的推测。
能根据叶绿体的分布数量辨别上下表皮。
通过看到的客观事实证实自己的推测
总结
9、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总结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巩固复习
【对模型应用的教学反思】应用模型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通过提出问题“为什么叶片上下表皮颜色有差异?”,我利用初一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地特点,由此我得到启示,可以用动手拼图代替较枯燥的结构识记。根据课堂的条件和时间因素,这个环节我采取了两个不同的方式,一是叫一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利用自制模型摆出不同的细胞是以怎样的顺序排列的,二是让其他学生把活动报告上随机排列的图组按照显微镜观察到的结构顺序排列。同时进行,提高课堂效率。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这种形式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识记效率高,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的方式比单纯给学生一个图片去硬背的效果好,更有利于他们掌握各个结构的特征和位置,今后这种识记结构类型的课程,可以以类似的形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