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生物 5.3吸收作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说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上生物 5.3吸收作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说课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01 20:5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说课稿

教材分析: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是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中第?3?节《吸收作用》的一节活动课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探究实验的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吸收作用一节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吸收作用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要让学生知道根从土壤中吸水或者失水的原理,而本节课的探究内容就刚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出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原理;从而运用这个原理去解释根吸水或失水的道理。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生活现象尝试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等教学环节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而为今后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基本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探究实验的步骤;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发展。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所以本次探究活动,还需要老师实时的给予引导,及时的纠正。
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科学探究体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故采用讨论学习法,发现性学习法。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分析,明白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锻炼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对科学的兴趣;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感,增加自信,迸发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实验操作严谨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内容涉及到植物细胞、水分进出细胞的途径、以及探究实验的步骤等概念,涵盖了本章节的知识点。学生理解其原理,就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突破:引导学生观察及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实验,通过实验结论总结出重点 难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自主设计及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
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突破:通过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再配合教师的演示实验抛砖引玉,让学生在有兴趣的过程中进行全自主探究实验,老师给与充分的引导和指引来突破。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一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实验。
在上新课之前,由于本节课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课前培训各小组长练习天平的操作和使用,并适当的教各小组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 2、教学方法(采用层进设问法、讨论法和探究法)
层进设问法,使学生容易开展科学探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选用探究法适宜开展教学,能充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从糖拌西红柿和清水泡菜叶说起,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充分感知生活现象;并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进入今天探究的课题内容。
教师通过生活现象引入本次课题以后,为了更好的落实今天的知识内容,所以安排了两个回顾知识的环节:1、回顾植物细胞的结构,并说出水分进出植物细胞的途径。2、回顾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为本节课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探究活动一)接下来根据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第一步,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提示学生根据课前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此时学生分小组迅速讨论并回答老师。教师请讨论好的小组回答,并及时的引导提出一个正确的、合理的探究问题。
(探究活动二)针对刚才提出的探究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所以教师只需要巡视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并及时的指正活动中出错的学生小组。然后教师鼓励完成的小组展示讨论的假设和设计的实验方案;此时,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的讨论结果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合理、可行的假设和实验方案。
(探究活动三)教师再次提示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此过程主要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由于需要,所以教师在课前培训组长练习并学会使用天平,以及简单的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在做完第一步后,需要等待几分钟,所以教师在这个环节设计了几个问题:1、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2、如何减少误差;3、预测实验可能的结果;此环节主要是为了能更好的分析实验,以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讨论完问题后,让学生接着完成实验,并请完成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此时教师根据学生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探究活动四)根据学生小组自己的实验结果,在教师引导分析后 ,此时教师再次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实验的结论。本次课最终需要明白的就是植物细胞为什么会吸水或者失水,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很容易明白,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会失水,反之就会吸水。教师在总结结论的同时,引入生活谚语“水往低处流”,但今天我们会发现水总喜欢流向高浓度的一方,故总结为“水往高处流”,这样别致的说法,使学生印象深刻。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课前老师展示的两个生活现象,使本堂课的内容前后呼应、相得益彰。最后教师设计了几道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七、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1、提出问题:植物细胞为什么吸水或失水?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称初重 浸泡 再称重 算变化值
4、实施实验并记录:(1)、处理数据(2)、减少误差
5、分析实验现象: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与外界浓度有关
6、得出结论: 八、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对《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本实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本堂课的设计大胆突破传统,将知识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展示在课堂上,打破验证实验的老路。引导学生透过生活,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展开探究。时间安排上,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在一些引导环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略短,导致少部分学生的探究缺少目的性。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也落实了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