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复习提纲(课前)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
碳的单质
1.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碳原子_________不同。活性炭、木炭都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______性(属于______性质)。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化学性质________。
(2)可燃性(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氧气充足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氧气不足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原性:木炭高温还原氧化铜,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___色,澄清石灰水_______,带点部分描述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的性质
3.物理性质:____色____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于水。固态二氧化碳叫做______,常用作致冷剂和____________,因为它升华时会_____热。
4.化学性质:(1)三“不”:二氧化碳______燃烧,________燃烧,不供给______。
(2)二“水”: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看到石蕊_______,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到石灰水___________,因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碳”: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碳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氧化碳的性质
5.物理性质:____色____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____,______于水。
6.化学性质:(1)毒性:能与__________结合,使人体缺____。
(2)可燃性:燃烧发出_________,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________,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原性:加热条件下,CO与氧化铜反应,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___色,澄清石灰水_________;带点部分描述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开始时,应先________再加热氧化铜,原因是排尽管内的空气,防止CO和_______混合遇热而________;停止加热后还应继续__________,原因是防止灼热的铜遇空气而被___________。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7.实验室用________(或_______)与_______在____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其密度比空气____,所以可用向____排空气法收集;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用______法收集。
9.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加入______________,振荡,若看到_____________,则为CO2;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方法是:把_____________放在瓶____,若__________,则满。
第6单元复习提纲(课前)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
碳的单质
1.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碳原子_________不同。活性炭、木炭都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______性(属于______性质)。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化学性质________。
(2)可燃性(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氧气充足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氧气不足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原性:木炭高温还原氧化铜,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___色,澄清石灰水_______,带点部分描述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的性质
3.物理性质:____色____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于水。固态二氧化碳叫做______,常用作致冷剂和____________,因为它升华时会_____热。
4.化学性质:(1)三“不”:二氧化碳______燃烧,________燃烧,不供给______。
(2)二“水”: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看到石蕊_______,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到石灰水___________,因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碳”: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碳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氧化碳的性质
5.物理性质:____色____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____,______于水。
6.化学性质:(1)毒性:能与__________结合,使人体缺____。
(2)可燃性:燃烧发出__________,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_______,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原性:加热条件下,CO与氧化铜反应,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___色,澄清石灰水_________;带点部分描述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开始时,应先________再加热氧化铜,原因是排尽管内的空气,防止CO和_______混合遇热而________;停止加热后还应继续________直至冷却为止,原因是防止灼热的铜遇空气而被___________。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7.实验室用________(或_______)与_______在____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其密度比空气____,所以可用向____排空气法收集;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用______法收集。
9.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加入______________,振荡,若看到_____________,则为CO2;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方法是:把_____________放在瓶____,若__________,则满。
第6单元复习课堂学案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
1.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硬度都很大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能灭火
C.一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2.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如右图,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塑料瓶会变扁 B.该实验说明CO2可溶于水
C.若把水换作紫色石蕊溶液,可看到溶液变蓝
D.若把水换作澄清石灰水,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
3.右图是木炭和氧化铜混合高温加热的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木炭粉和氧化铜一定要混合均匀
B.酒精灯上的网罩作用是集中火焰以提高温度
C.该实验证明了木炭具有可燃性
D.反应结束后,待甲试管冷却后才将粉末倒出,防止铜重新被氧化
4.我们曾做过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反应;
③CO2不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色; ④CO2不支持燃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右图是CO还原CuO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装置能除去CO2中的少量CO
B.该实验不存在安全隐患
C.实验开始时应先加热再通入CO
D.反应完毕后,应先停止通入CO,再熄灭酒精灯
第6单元复习课堂学案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
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新球中学 李奇
1.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碳、氧化铜、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它们将进行“篮球赛”:要求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就可以“传球”,
最后一位将球投入篮筐。请把上述物质分别安排在A~E的位置,
使“篮球”能从A传到E。
其中,A是有毒的气体。
请问答: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二氧化碳应放在位置_____上。
(2)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A~E传递过程中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写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A~F选择,收集装置是____;为了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若使用B装置,长颈漏斗要伸到液面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Ⅰ、若B和G连接,在G瓶中盛澄清石灰水,气体从___端进入(填“a”或“b”),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若B和H连接,则H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实验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实验室制法的原理是:2NH4Cl(固)+ Ca(OH)2(固) = CaCl2 + 2H2O + 2NH3↑,据此设计出的发生装置是____(填装置代号);若用G装置收集氨气,气体应从____端进入(填“a”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