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六年级上册人美版第14课《家乡的小吃》教学设计
第 14 课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题:《家乡的小吃》
授课内容: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1册第34页内容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尝试采用多种形式表现家乡小吃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走访调查、利用互联网络查询资料的方法,获取信息,并整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自主选择主题内容、表现形式、制作材料等,设计、制作、宣传家乡的小吃。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宣传、介绍、绘画、制作家乡小吃的探究活动,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提升对家乡饮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之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小吃,通过宣传介绍家乡小吃的特色,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加深对家乡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
难点: 制作家乡小吃表现的有特点,宣传介绍得到位。
课前
准备
教师:课件、音乐、绘画、手工范品。
学生:泡泡泥、手工纸、双面胶、画材等。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准备
新课导入
交流汇报
观察探究
艺术实践
展示评价
知识拓展
板书设计
布置学生调查。
1.查找关于家乡小吃的资料,
记录在调查卡片上。
请学生听一段音乐。
提问:音乐中都听到了哪些陕西
小吃?
揭秘:出示图片
出示课题:《家乡的小吃》
1.说一说你的家乡在哪?
有哪些特色小吃?
图片欣赏:欣赏具有代表性的地域
小吃。
学生分组,组内交流,说一款最喜
欢的小吃,介绍它的材料、做法、
颜色、形状等,并介绍小吃名称的
由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总结各地小
吃的特色。
色:小吃的颜色不仅刺激食欲,
也能提高卖相。
2.香:嗅觉刺激,激发食欲。
3.味:各地小吃真是味道独特,各
有特色。
意:中华民族是很善于以物传情
的,小吃也常常代表一种特殊的
象征意义,如吉祥、团圆等。
形:外形精美,寄托着美好的
愿望。
提问:中华美食是很善于以物传情
的,小吃也常常代表一种特殊的意
义,如团圆、吉祥。
你能列举几种吗?
教师:无论北方面食的质朴,还是
南方小吃的精制,东南西北的小吃
在制作手法上,都体现了劳动者的
聪慧和质朴。
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片段)
教师:1.他们做的是什么?
借助了哪些工具?
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来代替?
课本中用到了哪些艺术形式?
欣赏多种形式的小吃及教师范品。
用身边的材料与工具,做一种家
乡的小吃。
为家乡的小吃写一句富有创意
的广告语。
每组选部分优秀作品参加
《美食博览会》。
看来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不少。我国作为美食大国,几千年灿烂的饮食
文化,孕育了各地数不尽的风味小
吃,传递着各地的风土人情。
课后我们可以继续探究,一起
来宣传家乡的小吃,感受中华小吃
独特的魅力!
学生查找相关的家乡小吃的资料(来历、传说、特色、外观、做法等)。
学生听录音,猜答案。
学生观看图片。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走访,从各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如香辣诱人的四川小吃,具有浓浓地域文化的陕西小吃,外形精美的北京小吃等。
学生回忆并交流几种常见的小吃,如:元宵、粽子、月饼、饺子等。
观看视频,感受普通劳动者的质朴与聪慧。
学生根据自己家乡小吃的色、形文化、来历等进行创作构思。
学生发言:绘画、泥塑制作等。
学生欣赏
学生合作,动手尝试。
学生自评互评
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播放陕西当地黑撒乐队的歌曲,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陕西小吃的文化,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交流。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与热爱。
引导学生从各地的小吃中理解和感受中华美食。
通过小吃制作方法及制作工具的简单了解,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通过绘画、制作等方式,合作设计、宣传家乡的小吃。
板书
设计
家乡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