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检测题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检测题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3 08:4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二战后,美国指望西欧国家能显示在经济方面努力与美国协调的意愿,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用合作来代替竞争。为此,美国政府
A.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B.建立“北约”组织
C.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D.推动欧共体的成立
2.“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实行军事援助
3.《华沙条约》序言:“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了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的和平。”这说明华约成立的旨在
A.防止军国主义复辟
B.维护欧洲的和平
C.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
D.打败德国法西斯
4.1959年,在参观莫斯科的美国国家博览会一间设备新样板住宅的厨房时,尼克松说这是一所典型的美国住宅,几乎任何美国工人都能住得起这样的房屋。赫鲁晓夫听后表示蔑视,并说所有新建的俄国住宅都将有这种设备,史称“厨房辩论”。该辩论
A.是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的表现
B.反映美苏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
C.缓和了美苏双方紧张状态
D.体现了美苏对民生的重视
5.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除了前已下达的关于停止在设置武器的建筑工地上进一步施工的命令之外,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柏林墙”的修筑
B.越南的“特种”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华约”与“北约”的对抗
6.欧洲一体化初始,英国曾长期排斥这一进程,并且组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抗衡欧洲经济共同体,但在1972年经过多轮协商,英国还是选择加入了欧共体。影响英国对欧共体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利益的需要
B.“日不落帝国”的崩溃
C.欧共体不断壮大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7.1971年12月,英国首相希斯在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时明确表示,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第一次以“自然关系”代替了“特殊关系”。这一变化
A.说明英国开始推行独立外交
B.反映出英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8.某论文的分级标题有:一、以亚洲外交为出发点,力争首先成为亚洲盟主;二、以日美关系为基本点,着力开展大国外交;三、以联合国外交为重点,极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四、调整防卫战略,加强军事力量。该论文的主题应是
A.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C.日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曰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措施
9.1959年9月,艾森豪威尔在巴黎对戴高乐说,法国搞原子弹无法赶上苏联的水平,所以谈不上法国原子弹的威慑价值。戴高乐反驳说,法国只要有能杀死敌人一次的原子弹就够了,到那时敌人即使有十倍的手段也无济于事,这表明
A.法国与美国争夺欧洲地区的领导权
B.美国极力维护核武器全球垄断地位
C.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格局
D.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呈现分化的趋势
10.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条款,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A.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促使不结盟国家反对经济全球化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11.当今出现的“社会世界”如:宗教、艺术、环保以及各种诸多非政府组织,被称为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种力量”。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世界局势的复杂化
B.世界趋势的一体化
C.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意识形态的趋同化
12.2012年2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埃及等国投弃权票.玻利维亚投反对票.美国等9个国家投赞成票,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俄形成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态度
C.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失败
D.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3.法国总统马克龙对《巴黎协定》的有力支持体现了法国政府的全球主义立场,但极右翼政党利用了民众的心理,在竞选纲领中宣扬“法国人优先”的主张;默克尔也是全球主义的拥护者,但2018年带有民族主义倾向的德国选择党在选民中的支持率大增。这些现象反映出
A.国际社会对全球化普遍充满忧虑
B.全球化进程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C.欧洲放弃了自由贸易的传统政策
D.全球化受到原主要推动者的阻力
14.当今的世界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美国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约束限制
B.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
C.该趋势在20世纪60、70年代已出现
D.各大国共同推动多极化格局的加强
15.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根源上反映了
A.经济发展的多极化
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形成

二、非选择题
16.二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不断发展、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大国崛起》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2分)其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是指哪两国?(2分)
材料二

(2)材料二图示的环状结构体现了世界格局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2分)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摘编自中国社会在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3)依据材料三,指出在世界格局的过渡期“权力”的转移趋势。(2分)面对这一现状,中国应该如何应对?(4分)
17.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建立政府之间的日常对等关系。清朝地方官员以律劳卑未经批准迳入广州和所送信件格式是“公函”而非“禀”,内文用了“平行款式”等?“错误”为由,勒令律劳卑立即离开广州。律劳卑拒绝离开,谴责广州地方当局容许行商停止贸易是“无知和顽愚的”,会“使得依靠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吃亏”,并召来英舰向中国示威。
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
材料二、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腐败制度和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材料三、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史观角度概括1834—1894年“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4分)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段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4分)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方面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有利条件,以及中国政府为此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6分)









参考答案
1.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美国与西欧在某种程度上的合作,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B项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美苏冷战开始,A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欧共体的成立不是美国政府推动的,而是西欧谋求联合自强的体现,D项错误。
2.B
依据材料可知,这是要用面包和选票等非军事手段来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用经济手段恢复和发展欧洲经济,控制欧洲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用经济手段来推行冷战政策,而不是思想舆论宣传;C选项错误,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军事手段;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非军事手段,不是实行军事援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C
华约组织是军事方面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的产物,也就说明华约成立的旨在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华约成立和军国主义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华约成立是对抗美国而非维护欧洲的和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德国法西斯已经被打败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A
尼克松说“几乎任何美国工人都能住得起这样的房屋”,意思这样的厨房苏联还拿到博览会上展览,我们每个工人家庭能买得起。赫鲁晓夫则“说所有新建的俄国住宅都将有这种设备”表明对尼克松的看不起,提出给每家新住宅配备这样的,意思说不花钱免费送,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出答案为A。从材料没有体现科技领域,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缓和紧张状态,C错误。重视民生问题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D。
5.C
由材料信息“赫鲁晓夫”“肯尼迪”“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联系所学内容可知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联让步,把部署在古巴的导弹运回苏联,故答案为C。“柏林墙”的修筑是防止民主德国人流向联邦德国,与材料“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不符,A错误。越南的“特种”战争是美国和越南打的,B错误。材料是美苏争霸,不是“华约”与“北约”的对抗,D错误。
6.A
本题主要考查对欧共体的认识和理解。英国之所以一直排斥欧共体,除了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和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影响外,主要是如加入则削弱英国的大国地位,所以英国与欧共体一直保持疏离与合作的关系,但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选择加入,最主要因素是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故答案为A;B项情况在“一战”后即已出现,排除;C项是外在因素,可排除;D项主要是对美国的影响,可排除。
7.D
据材料“1971年12月……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的崛起,导致英美关系的变化,这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D正确;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外交政策,A错误;据所学可知,英美关系本就是正常关系,B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没有出现分化,C错误。
8.D
论文标题中并没有涉及欧洲和美国的国际地位及多个政治力量的崛起,故A、B项错误。日本外交在很大程度上仍与美国息息相关,而且“调整防卫战,加强军事力量”与和平外交相矛盾,故C错误。从论文中分级标题可以看出,它反映的是二战后日本的外交措施,其目的是提高政治地位,成为政治大国,以D正确。
9.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关于法国研制原子弹问题上,法国和美国的意见存在分歧,说明法国有摆脱美国控制,独立自主的倾向,体现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呈现了分化的趋势,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法国与美国争夺欧洲地区的领导权问题,A错误。材料已经显示至少苏联也有原子弹了,美国核武器已经不是垄断地位了,故B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和欧洲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格局,与材料内容不符,C错误。
10.A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经济宣言》,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说明不结盟运动反对不公正、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A正确;材料表明不结盟运动反对不公正、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并非不结盟运动反对经济全球化,排除B;材料没有显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C错误;材料表明不结盟运动反对不公正、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无法体现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排除D。
11.C
题干材料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中出现了“第三种力量”,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世界事务的垄断,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世界局势问题,A项错误。材料出现“第三种力量”说明世界趋势不是一体化,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意识形态问题,D错误。
12.D
该题属于结论式材料选择题。材料中围绕是否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进行表决,结果诸多国家出现三种不同的观点,最终没有通过制裁的草案,说明当今世界的重大事件已经不再是哪一个国家能够左右的,从根本上体现了世界格局中各种力量中心的相互间制约显得去更强,故D项说法符合题意。
13.B
从题目可知,法国极右政党在竞选纲领中宣传“法国人优先”符合民众的心理,德国带有民族主义倾向的德国选择党支持率大增,可知全球化过程中出国民族主义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题目中是法德国内政党对全球化中出现民族主义,并不能代表国际社会,故A项错误。《巴黎协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是贸易政策,故C项错误。马克龙和默克尔都是《巴黎协定》全球主义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故D项错误。所认选B。
14.D
根据“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可以看出美国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约束限制。而多极化趋势在在20世纪60、70年代已出现,这一趋势的出现和加强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故ABC三项理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想要建立以它为中心的单极世界,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
15.A
根据材料,无论是“三极论”、“五极论”、“六极论”,都是强调美国、欧洲国家、东亚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的影响力,相较世界上其他众多的国家,这几“极”的凸显,正是总体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现,是经济发展的多极化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凸显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基本形成”的说法错误,故D项排除。
16.(1)政治格局:两极格局。(2分)国家:美国和苏联。(2分)
(2)趋势:政治格局多极化。(2分)因素:经济实力(综合国力)。(2分)
(3)趋势: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2分)
应对: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4分,任答2点即可)
17.(1)①西方文明的冲击;(2分)②学习西方文明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失败。(2分)
(2)落差:第一段材料主张学习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第二段材料却表明,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处于封闭状态。(2 分)因素:两极格局下,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中苏关系破裂。(2分)
(3)有利条件: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2分)
政治措施: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依法治国;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2分)
经济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试题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