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3课课标: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的主要思想和影响,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基本教义基督救世 义人永生 大瘟疫大饥荒 与其说中世纪的西方人在张扬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精神,还不如说他们是在痛苦的灾变面前,期望通过生活的宗教化来为自己找到一条脱离苦海的精神出路。——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对「生」的强烈欲望对被救赎的渴望从满满的欧洲到空荡荡的欧洲天主教东正教稳定社会秩序干涉世俗事务
教阶等级森严
教会地产庞大
赋税制度繁杂教皇好比太阳,国王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教会还霸占了欧洲各国1/3的土地,教徒也必须把全部收入的1/10交给教会。——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基督教的演变 基督教
一世纪诞生路德派
加尔文派
英国国教派 中世纪时,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通过攫取对圣经的解释权,把自己变成了上帝的代言人。他们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即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复杂的圣礼和善功才能得救。
信徒上帝宗教改革的背景16世纪的西欧,为什么在教会内部会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王权软弱政治: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国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民族国家的形成,封建君主要求打破教会束缚、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中世纪后期,教权在与强大起来的英法王权斗争中失败,教权最终从属于王权。1305年,法国国王强制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
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也支持世俗王权,支持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希望有统一的国内市场。一.宗教改革的背景政治: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国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政治: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国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宗教:天主教会腐败教皇本尼迪克三世因对教皇职位感到厌倦或想结婚,将教皇之位以1000磅银子出卖;中世纪基督教会中贿选和买卖当选神职的人员不胜枚举。教皇约翰十二世妻妾成群,亚历山大六世曾把母女两同时收为情妇,而西萨里·鲍吉亚把50名妓女招进教廷举行裸体舞会更是教廷史上的丑闻。教士向信徒出售各种“圣物”,包括圣母玛利亚的奶汁、
十二门徒进行最后晚餐时的桌板、天使的羽毛、上帝造亚当时剩下的泥块…… 贪婪腐败 荒淫无度 欺诈欺骗一.宗教改革的背景政治: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国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宗教:天主教会腐败一.宗教改革的背景政治: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国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宗教:天主教会腐败经济: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和经济腾飞,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想传播二.马丁·路德 改革二.马丁·路德 改革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受罗马教会的压榨最为严重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德国开始?二.马丁·路德 改革1.导火线:1517年教皇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赎罪券”是上帝赐给我们的高尚礼物,凡购买“赎罪券”的人,不仅以前的罪得以赦免,就是将来要犯的罪也可以得到赦免……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死者的灵魂马上就能从炼狱升入天堂。 现在我看见你父亲的左腿已经迈出地狱的火焰,只剩右腿还在火里面……再继续投钱!再继续投钱!——推销赎罪券的神父二.马丁·路德 改革2.标志:《九十五条论纲》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第27条 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二.马丁·路德 改革3.主张:(1)因信称义(2)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上帝神职人员信徒天主教的因行称义 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 灵魂得救的途径: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进入修道院是最佳途径。 二.马丁·路德 改革3.主张:(1)因信称义(2)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 我立誓不是一时兴起,是为我自己的拯救,我严格尊行所有戒律。
——“桌边谈话”,1539年3月,马丁˙路德 我几乎禁食致死,我三天不喝一滴水,不吃一口饭。在这件事上,我是很严肃的。
——“桌边谈话”,1539年3月,马丁˙路德二.马丁·路德 改革3.主张:教皇本尼迪克三世因对教皇职位感到厌倦或想结婚,将教皇之位以1000磅银子出卖;中世纪基督教会中贿选和买卖当选神职的人员不胜枚举。教皇约翰十二世妻妾成群,亚历山大六世曾把母女两同时收为情妇,而西萨里·鲍吉亚把50名妓女招进教廷举行裸体舞会更是教廷史上的丑闻。教士向信徒出售各种“圣物”,包括圣母玛利亚的奶汁、
十二门徒进行最后晚餐时的桌板、天使的羽毛、上帝造亚当时剩下的泥块…… 贪婪腐败 荒淫无度 欺诈欺骗宗教:天主教会腐败(1)因信称义二.马丁·路德 改革3.主张:(1)因信称义(2)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圣经》上帝神职人员信徒上帝信徒天主教的因行称义路德教的因信称义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人要释罪而得到灵魂的拯救,其前提条件就是对上帝的笃诚信仰……对上帝致最高的崇拜。这样,上帝就……施荣耀于人,称人为”义人”,灵魂得到拯救。二.马丁·路德 改革4.结果:(1)创立新教会,不受罗马教皇管辖,建立“廉价教会”;
(2)废除教阶制度,牧师取代神父,仪式从简。新兴资产阶级保护路德免受教皇迫害,并相继改信路德派基督教!因利于加强王权、国家统一宣布路德为异端,进行审判,发出逮捕令,开除他的教籍!因为他挑战我的权威热烈欢迎。因为他使我获得精神自由和救赎自主权
纷纷加入新教,拥护马丁路德!因为他的主张利于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二.马丁·路德 改革4.性质:反对天主教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1)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
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 马克思5.影响:(2)出现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三.加尔文改革三.加尔文改革
三.加尔文改革1.地位: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人(1)信仰得救2.主张:(2)先定论加尔文教皇教士、三重冠、十字架 一本圣经三.加尔文改革1.地位: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人(1)信仰得救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却是将救恩赐予某些人,而对另一些人则加拒绝。……上帝藉着他的预定拣选了一些人,叫他们有生命的盼望,对另一些人,则判定归于永远的死亡,这预定事实上包括着整个宇宙,和一切被造之物。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加尔文2.主张:(2)先定论三.加尔文改革1.地位: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人(1)信仰得救2.主张:(2)先定论3.影响:(1)先定论 否定教皇权威,
(2)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合理性必要性,
(3)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4)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依据 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加尔文《基督教原理》宗教改革的影响材料一:宗教改革后,有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 政治:打击了教皇权威;新教成为早起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促进了民族国家发展;材料二:宗教改革时,亨利八世没收教会财产出售给贵族和农场主,他们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这部分土地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四、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尔文创办的日内瓦大学路德用德语翻译的圣经思想: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材料三:四、宗教改革的影响总括: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同: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都信仰上帝。异 :
“因行称义”本质仍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的掠夺,简化宗教仪式,给教徒极大的解放。
“信仰得救”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就,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把人从神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过怎样的世俗生活)
宗教改革: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
(过怎样的精神生活)
启蒙运动:把人从王权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过怎样的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