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作品介绍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史学名著,主要记载当时各国策士们游说诸侯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战国策》又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邹忌,战国时齐国人,有辩才,善鼓琴,历事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能言善辩著称。
主题思想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通过讽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代志士(邹忌)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品质,又表现了开明、有作为的君主(齐威王)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的大度胸怀。
写作特色
本文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词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知识梳理
通假字
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一词多义
1.于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者 介词,表对象,对
能谤讥于市朝 介词,表处所,在
皆以美于徐公 介词,表比较,比
2.间
时时而间进 副词,间或、偶然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动词,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副词,私自、偷着
3.之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结构助词,的
问之客曰 代词,代这件事
吾妻之美我者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期年之后 放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4.朝
朝服衣冠 名词,zhāo,早晨
皆朝于齐 动词,朝见
能谤讥于市朝 名词,与“市”合用,指公共场合
于是入朝见威王 名词,朝廷
5.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形容词,上等的
上书谏寡人者 动词,呈上
6.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疑问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形容词,同“熟”,仔细
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2.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古今异义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君主左右近侍之臣。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
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次日,第二天。今义:时间词,明天)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本地,当地等)
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议论。今义:谤,诽谤;讥,讥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
省略句
①(邹忌)与(客人)座谈(省略主语)
②皆以(邹忌)美于徐公(省略主语)
倒装句
①忌不自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应为“忌不信自”)
②皆以美于徐公(介词结构后置,应为“皆以于徐公美”)
③能谤讥于市朝(介词结构后置,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固定句式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②文的固定句式,译为“与......相比怎么样”)
出自本文的成语
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练习题
填空题
1.文章标题中的“讽”,是讽谕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2.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真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切身经历劝谏齐王,最后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3.本文用“门庭若市”一词既写出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请写出一个“门庭若市”的反义词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
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依法也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解析:A偏爱/有私心;B受蒙蔽/遮蔽;C确实;D仔细/谁。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而形貌昳丽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陈寿隆中对)
B.皆以美于徐公 不以物喜(范仲淹岳阳楼记)
C.王之蔽甚矣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
解析:A并且/却;B认为/因为;C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到;D在。
3.下面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D)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介词“以”后省略了宾语“吾”。
4.下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先介绍邹忌是一个美男子,为下文写徐公比美作铺垫。
B.妻妾客的回答从不同角度真诚赞美了邹忌的美丽。
C.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中悟出真言不易的道理。
D.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解析:B项“从不同角度真诚赞美”错误。
5.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本文结构严谨。全文三段,第一段“比美”,三问三答;第二段“讽谏”,三比三喻;第三段“纳谏”,三赏三变。并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邹忌能够讽谏成功,除了他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有齐威王善于纳分不开,这一点可以从齐威王广开言路的“三赏”中看出来。
C.邹忌与徐公比美,虽然其妻、妾、都赞美他比徐公美,但邹忌还是从三人的不同语气中明白了他们没说真话,进而悟出了一个道理:兼听也不一定能够明白事情的真相。
D.本文写法上设喻说理,以邹忌与徐公比美这种生活小事来喻治国大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解析:“从三人的语气中”错,“悟出了一个道理:兼听也不一定能够明白事情的真相”错。
简答题
1.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
邹忌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他由“气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2.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3.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民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要点:《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甚矣”要求齐王广开言路,听取名声,关注民意;《曹刿论战》“忠之属也“要求鲁庄公取信于民;《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希望统治者关注百姓的疾苦。
4.“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什么意思?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蔽”,指受蒙蔽。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②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③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或: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或: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导致王身边的人对王从不讲真话。)
5.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
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并立刻下令: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
6.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纳谏后的巨大成效。
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群臣纷纷进谏,一年后,人们都找不到意见可提;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
7.读完本文,你从邹忌和齐威王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邹忌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齐威王启示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改正。
8.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邹忌进谏的方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例: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尤其是向对方提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讲究说话的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9.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
10.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妻子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11.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例: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这是一种智慧。
我更欣赏齐威王,因为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劝谏。
12.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邹忌在讽谏齐王时,先以身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然后把家事、国事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
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劝谏别人要讲究方法,既要达到使对方接受的目的,又要尊重对方,使之不难堪。
对比阅读
壹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⑵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⑶自子之居即墨也(主管,主政)
⑷封之万家。(封赏,赏赐)
2.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
吾 使 人 视 阿 田野 不 辟 人 民 贫 馁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 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这是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的左右来赞赏你啊!
4. 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生活琐事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自己的受蒙蔽想到齐威王的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2)从【甲】【乙】两段选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用关?请概括作答。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奖罚分明。
乙文翻译: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贰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②?”皆曰“仁君。”任座③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注:①击:魏文侯的儿子。②何如主:怎样的君主。③人名,魏国的大臣④快走。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确实,实在
(2)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当面指责
(3)不以封君之弟 以:用、把、拿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反:同“返”,使……返回
2.用“/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
(1)今齐地方千里
今齐地/方千里
文侯问于群臣(曰)
文侯/问于群臣(曰)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深啦。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刚才(先前)任座的话很耿直(说的直率),因此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
4.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试对他们两人的规劝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
(1)方式相同处:语言委婉,讲究技巧(意思对即可)
(2)方式不同处:邹忌推己及人,用类比的方法规劝国君;翟璜先取悦国君,再从侧面对其进行暗示。(意思对即可)
(3)规劝结果:齐威王广开言路;魏文侯善待谏臣。或:齐威王纳谏;魏文侯悦从。(意思对即可)
乙文翻译:
魏文侯派乐羊子攻打中山,攻破了它;魏文侯把中山封给他的儿子击。魏文侯向群臣问道:“我是怎样的君主?”群臣都说“您是仁爱的君主。”仁座说:“您得到中山,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怎么能说是仁君?”文候发怒了,仁座跑了出去。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君。”文侯问道:“您凭什么知道的?”翟璜回答道:“臣听说国君仁爱臣子就直率。刚才仁座的话直率,我因此知道您仁爱。”文侯高兴了,就让翟璜叫仁座回来,他亲自下堂迎接仁座,把他当作上等客人。
叁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记讽齐王纳谏》
?
(丙)
? 景公①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殿堂的台阶。? ③涂:通“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1.选文(乙)出自西汉刘向编订的史书《战国策》。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A.前句句意为: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闻”,使…听到。后句句意为:孔子听到后说;“闻”,听说,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前句句意为: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间”,偶尔。后句句意为:站了一会;“间”,一会儿,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前句句意为: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蔽”,受蒙蔽。后句句意为: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蔽”,遮蔽。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前句句意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但”,只是。后句句意为:只是少有我们两个这样的人罢了;“但”,只是。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解析:A.前句句意为:拿起镜子来仔细端详;“而”,连词,表示顺接。后句句意为: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而”,连词,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前句句意为:是因为有求于我啊;“于”,对于,向。后句句意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于”,在。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前句句意为: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者”,…的人。后句句意为: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者”,…的人。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D.前句句意为:我的妻子说我俊美;“之”,主谓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后句句意为: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之”,的。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
②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5.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心,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 。(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 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 ;(丙) 希望景公关系天下百姓疾苦 。
6.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
邹忌采取“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
肆
【甲】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齐策一》)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2)面刺:当面指责、当面挑刺
(3)期年:满一年,或“一年”
(4)不相说: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5)走:跑、逃走、逃跑、出逃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3分)
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C)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20.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乙文翻译:
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公孙闬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闻言大恐,出走避祸。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