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02 21:4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
学校
年级
六年级(下)
学科
科学
执教者
教学内容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6课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课题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基础较好,对科学实验有一定的基础和观察能力,平时小组讨论比较积极,也勤于思考。



  标
知识与技能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实验记录表(每小组1张),氢氧化钠溶液(2份),酚酞试液(1份),稀盐酸(1份),硫酸铜溶液(3份),铁丝(1份),镊子(1把)。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导入新课(约 3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小魔术:
教师表演魔术:水—红酒—水。
用3只烧杯分别盛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让学生观察。教师将酚酞试液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同时大喊一声“变”,此时“水”由无色变成了红色。此时告诉学生:这就是美丽的红酒。接着问:想喝吗?此时告诉学生酒对青少年的危害。然后将稀盐酸倒入其中,大喊一声“变”,此时红色又变成了无色。
[设计意图:新颖离奇的魔术能诱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把学生自然地引到了探究化学的情景之中,轻松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使其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2.其实在这里老师使用了一系列化学变化。下现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小组讨论,猜想一下化学变化中会有哪些现象呢?(板书: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学生达成共识后板书:(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
学生观察3只烧杯中的液体的颜色(均为无色)。
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无色变为红色)。
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红色变为无色)。
4.学生4 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并达成共识。
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丝的反应(约 15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今天老师给每组的同学带来了一份神奇的药水,它能点“铁”成“金”。
教师给学生实验记录表(每小组1张)并请学生观察硫酸铜溶液和铁丝的颜色。
1.学生观察硫酸铜溶液和铁丝的颜色。
[设计意图: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有较清楚的了解,得到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仔细观察硫酸铜溶液,描述其特征,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仔细观察铁丝,描述其特征,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化学反应前观察、描述、讨论并记录硫酸铜溶液和铁丝的外观特征,这是作为反应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一项重要证据,这是科学素养的表现,的利于培养学生认真敏锐的观察能力。]
下面我们来研究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演示实验(铁丝先绕成螺旋形),需3分钟。此时教师课件展示:“硫酸铜溶液对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误服后会引起恶心、呕吐,口内有怪味、胃有灼烧感,严重者会伴随腹绞痛,吐血,可造成严重肾损害。对眼和皮肤有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发生接触性皮炎和鼻、眼刺激,并出现胃肠道症状。”让学生齐读后回答从中知道了什么?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5.3分钟后拿出铁丝,让学生仔细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发生的变化,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根据我们平常所见物质猜想这红棕色物质是什么?这是什么变化?
归纳小结:这个化学变化中伴随了什么现象?证明了我们之前猜想的哪一条上对的?
硫酸铜溶液是蓝色、透明、液体。
铁丝是灰白色、有金属光泽、固体。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学生齐读后回答从中知道了什么?(硫酸铜溶液有毒,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如果不小心弄在皮肤上要用毛巾擦净再用水冲洗)
学生观察(铁丝上出现了红棕色物质,硫酸铜溶液颜色变了)、猜想。
学生思考回答。
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约 15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补充实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强调氢氧化钠溶液的使用注意事项),它是化学变化吗?
1.学生观察、讨论完成下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的本质特征
米饭与碘酒混合
颜色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蜡烛燃烧
发光发热
铁钉生锈
颜色变化
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产生气体
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
颜色变化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生成沉淀
3.知识拓展
(1)蜡烛燃烧与电灯亮了,它们都在发光发热,它们都是化学变化吗?
(2)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许多气泡 热开水杯子上方冒出大量的热气,它们都有气体产生,它们都是化学变化吗?
[设计意图:通过“电灯亮了”和“热开水杯子上方冒出大量的热气”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变化中也可能伴随如上现象,我们不能只凭现象就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
4.米饭与碘酒混合的反应证明了我们猜想的哪一条是对的?蜡烛燃烧的反应证明了我们猜想的哪一条是对的?铁钉生锈的反应证明了我们猜想的哪一条是对的?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的反应证明了我们猜想的哪一条是对的?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反应证明了我们猜想的哪一条是对的?
5.哪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有哪些呢?
2.学生讨论回答(电灯亮了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不都是,开水冒出大量的热气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学生对照猜想一一回答。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现象。
5.学生齐声回答。
四,课堂小结(约 7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时,铁丝和溶液的颜色都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于变化 后有新有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有发兴、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所发生的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但有这些现象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所以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学情检测。课件出示检测题。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
2、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生成了新的物质。( )
3、生成气体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
4、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 )。
学生回顾所学并总。
2.学生练习。
附:1.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 第 小组
注意:表格中的横线填写文字描述,括号内用打“√”选择。
实验名称
观察到的现象
得出的结论
硫酸铜溶液与铁丝的反应
硫酸铜溶液是 色的,铁丝是 色的。把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一会儿之后,我发现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部分表面上出现了 色的物质,而没有浸入的部分(有 没有)发生变化 。过较长一段时间后,我还发现 。
实验(有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 化学)变化 。其中伴随的现象是 。
板书: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颜色变化
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
产生沉淀
3.《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反思:
  2017年4月13日上午我执教了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的《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一课时。通过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第一、以表演魔术的方式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不能饮酒的教育,并告诉学生该魔术属于化学变化,很好地引入了本课题。然后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猜想化学变化中会伴随着一些什么现象,教师再提出问题:“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过渡自然。
  第二、为了保证本节课的成功,课前我先配制好了硫酸铜溶液,并把铁丝加工成了螺旋形以增大与硫酸铜溶液的接触面,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这就为实验做好了铺垫。在出示硫酸铜的溶液时我告诉学生;“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神奇的药水,它能点铁成金,这再次激起学生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让学生观察后把观察到的硫酸铜的溶液和铁丝情况记录下来,便于后面的实验对比。
  第三、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我利用课件展示了硫酸铜的溶液对人体的伤害,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实验中使用药品的安全教育。做实验要有一定的实验方案,所以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应如何实验,然后进行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然后进行实验,便于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第四、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认识化学变化现象,且紧扣猜想进行对比,并适时补充了“电灯亮了”和“热开水杯子上方冒出大量的热气”以及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反应,为本节课的学习总结打好了基础。便于师生进行交流汇报。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增强探究的有效性,才能让探究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教师一定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要高估学生的潜能,更不能低估学生的潜能。要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敢于质疑,使学生思维相互撞击,加深理解。
  本节课我以表演魔术的方式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不能饮酒的教育,并告诉学生该魔术属于化学变化,很好地引入了本课题。然后以“假设—检验”来引导学生一起来研究。为了保证本节课的成功,课前我先配制好了硫酸铜溶液,并把铁丝加工成了螺旋形以增大与硫酸铜溶液的接触面,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这就为实验做好了铺垫。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我利用课件展示了硫酸铜的溶液对人体的伤害,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实验中使用药品的安全教育。同时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认识化学变化现象,且紧扣猜想进行对比,并适时补充了“电灯亮了”和“热开水杯子上方冒出大量的热气”以及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反应,以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节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