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 (46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 (46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2 13:57:02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都付笑谈中
古今多少事
一壶浊酒喜相逢
观看秋月春风
白发渔樵江诸上
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在
是非成败转头空
浪花淘尽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
印象三国
联系电视剧《三国演义》、电影《赤壁》、歌曲等,说说你印象中的三国是什么样子的?(用词语、短语或成语表达)
战火纷飞、四分五裂、刀光剑影、鼓角铮鸣、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民不聊生、……
易中天《品三国》开场白: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知识与能力: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过程与方法: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出现了“白骨露于骨,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争,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利历史的潮流,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各地出现盘踞一方的军阀。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称雄北方。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袁绍










曹操
袁绍
曹操
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军阀混战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他轻视曹操,很傲慢,不虚心采纳部下的建议;统治黑暗,军心涣散。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十万人
三、四万人




公元200年
官渡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乌巢
官渡之战
实力强大的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今河南中牟)。当时袁绍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曹操军队不过三四万人,处境十分艰难。后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献计袭击袁绍的屯粮之地——乌巢。曹操率精兵偷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袁军得知粮草被焚,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土崩瓦解。曹军乘胜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最后袁绍只带800名残兵逃过黄河。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从此北方诸郡纷纷归附,曹操“天下莫敌”。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趁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赤壁之战
公元200年
官渡
曹操和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阅读“官渡之战”一目,思考:
政治上: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
经济上:
袁绍失败的原因:
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从比较战前双方实力和战争中两人的所作所为分析
曹操取胜的原因:
采用屯田措施,
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务农
官渡之战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他将遇到的对手会是何许人也?
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退往夏口。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赤壁之战前形势图
假设你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谋士,你当年会辅助谁一统天下呢?
如果你是刘备的谋臣,你会怎样出谋划策,让刘备不被强大的曹操势力消灭呢?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后依附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后因关羽被东吴所害,不听群臣劝阻,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于惠陵。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
200年,继孙策掌事;208年,与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222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252年孙权病逝,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2、赤壁之战
(1)战争时间:208年。
(2)地点:赤壁
(3)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4)战争结果: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
(5)战役特点:以少胜多。
(6)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绘画
火烧赤壁
赤壁之战形势图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
之战
曹军
赤壁之战 
二十万
五万
以少胜多
208年
赤壁之战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论从史出
孙、刘联军:
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曹操:
骄傲轻敌;官兵不习水战;战术失误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曹操失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曹军不习水战;
孙刘联合;
根本原因: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骄兵必败
应扬长避短
重视团结与协作
讲究方法和策略
找准时机
经验教训
向历史借智慧
孙刘采取正确战术;
实际运用
三、三国鼎立
1、三国前:
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皇,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三国鼎立
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即魏文帝(220年-226年在位),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次子,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与曹操、曹植并称建安三曹。
217年,被立为魏王世子。220年,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建立魏国。220年推行九品中正制,同时完成北方统一。对外平定边患,与外夷修好,恢复西域建置。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226年,病逝于洛阳。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首阳陵。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国
蜀国
吴国
220年
229年
221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三国形势图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三国鼎立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翻车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
助他们改进生活。以理
服人,没有选择残酷的
手段来实行统治。
德才兼备、光照寰宇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堪称古代完人与宗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
吴国船只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吴国的立国方针
“务农重谷”
赤壁之战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舰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
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影响: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孙吴立国,不闭关,不锁国,面向大海,敞开胸怀,积极开拓与南海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
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
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造船业发达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国家
经济发展情况

修建
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屯田、翻车)

蜀国
,改善
关系

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孙权派

,加强了内地和
的联系。
水利
发展经济
民族
造船业
卫温
夷洲
台湾
[阅读77页第二段]
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议一议
东汉中期以来,统治黑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割据混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魏、蜀、吴统治者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三国统治者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我们说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三国鼎立这一政治格局?
真假三国
1、判断下列故事的真假:
三顾茅庐、诸葛亮火烧新野,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智激周瑜,群英会蒋干中计,阚泽献书,黄盖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孔明借东风,孔明草船借箭,孔明的空城计
,貂婵的美人计
三顾茅庐
隆中对
评说曹操
臉譜上曹操用白抹臉,勾本眉、細眼窩及臉紋,代表人物性格奸詐、狡滑。
在京剧舞台上,曹操的脸谱一直是个代表奸臣的大白脸,或者说,曹操成了奸臣的代名词。
2、真假曹操
图示小结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刘备
孙权
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

208年)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背景
交战双方
时间
三国鼎立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经济发展
背景
交战双方
时间
结果
影响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势力逐渐壮大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刘备、孙权势力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障碍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3、在下列人物中最先称帝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20年
B、208年
C、221年
D、222年
C
A
D
D
二、快速抢答
5、三国时期的夷洲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1、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
2、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3、曹操生活在三国时期,这句话有没有错误?为什么?
4、221年蜀国的建立者是诸葛亮,对吗?
曹操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错,三国鼎立形成于229年,曹操已经死了
错,蜀国是刘备建立的
台湾
有关诸葛亮的经典对联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