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2 15: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1.“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古代供跪坐之物曰床,北魏自胡人传入,为垂足之坐;如今之行军椅曰胡床。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A.一种卧具B.一种坐具C.一种装饰品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与白居易齐名的唐代诗人元稹,他的祖先姓氏为( )A.独孤 B.拓跋 C.长孙 D.尉迟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鲜卑族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教材,能说出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概括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前秦东晋前情回顾兵戈声中看交融——淝水之战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前秦─东晋80万对8万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自主归纳一、兵戈声中看交融——淝水之战以少胜多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东山再起风声鹤唳 以吾之众旅(军人),投鞭(马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苻坚载记下 余众弃甲宵遁[dùn ](连夜逃跑),闻风声鹤唳[lì],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下 见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 ——《晋书》苻坚载记下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成语
证史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东晋:
①战略得当。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鲜卑族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
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439年北魏鲜卑族的发展北魏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前秦呢?A.停止战争,巩固北方B.继续战争, 统一全国√ 当时,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教材第94页有利环境: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些困难,你会怎样解决?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族的统治改革潮中促交融 ——孝文帝改革二、改革潮中促交融—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一、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平城洛阳 1. 迁都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改革潮中促交融——孝文帝改革都城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
汉文化制度。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一、迁都洛阳二、推行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措施说汉
语穿汉
服改汉
姓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联
汉姻比一比:看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北魏)《洛阳伽蓝记》卷二改革有哪些影响? 1、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道: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出平城和南朝的建康,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2、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孝文帝?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增强北魏实力,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
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勇武之气,导致鲜卑族的分裂和消亡。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设置行政管辖区域(如西汉在西 域设立西域都护)
二、少数民族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少数民族内迁,不同民族杂居。
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与联姻。(昭君和亲)
五、民族间的兼并战争。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胡风汉韵大交融 ——北方民族大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三、胡风汉韵大交融——北方民族大交融生产、生活方面(经济)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方面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民族心理方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政治方面连连看271)生产生活:相互学习2)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3)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4)社会习俗:相互借鉴5)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材料请思考,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的影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

——马克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根据本课的讲述,请你谈谈你理解“民族交融” ?
(1)要求人人参与,积极讨论,组长总结、记录。
(2)围绕疑点、重点讨论,提高效率,不浪费时间。
(3)小组长做好组织协调。
(4)展示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让其他同学听得清楚明白。
(2)无需举手请示,有交流需求时主动开口,听到别人发言了,开口慢者自觉退让。
合作共赢同学们!拿出你的热情和激情,积极参与到你的团队中去吧!★学法指导二1.北魏孝文帝改革。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的实力。
2.精神:积极学习先进的文化、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评价: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3.方面:生活用具、服装方面。
举例(1)语言: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2)政治:十六国政权的统治者采用君主专制制度。
4.意义略合作探究淝水之战孝文帝
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堂训练
A 2. A 3. B 4. B
5. (1)孝文帝 洛阳
(2)北语:鲜卑语;正因:汉语
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汉语,禁用鲜卑语。
(3)略。平“语”近人今人智者的远见,
强大的民族包容力古今贯通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北魏的公主要出嫁,整个洛阳吹吹打打,大家都在路边观看公主风光出嫁。此时两位官员垂头丧气站在路边。
元丞相:“刘太守,你怎么不高兴啊!”
刘太守:“别提了,我因为没有在朝廷上说汉语,被罚三个月俸禄。元丞相,你看起来也很郁闷啊。”
元丞相:“哎,我夫人没有穿汉服,被皇上知道了,我被罚了半年俸禄啊!”穿越历史联系教材内容,解读下面的历史故事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第一问:公主最有可能嫁给哪个民族的人?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联汉姻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学习与探究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第二问:刘太守、元丞相原来姓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姓氏的变化?改汉姓目的: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第三问:刘太守为什么被罚三个月俸禄?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用汉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穿汉服第四问:元丞相为什么也被罚俸禄?思考: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并学习中原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行的汉化措施有哪些?整理:语言:服饰:姓氏:婚姻:一、迁都洛阳二、推行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进步。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你的看法呢?辩一辩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