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11月份月考
应届历史试卷
审卷人:
一、单选题(共24题;共48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2.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
朝代
西汉
东汉
唐
元
明
清
比例
1:7945
1:7464
1:2927
1:2613
1:2299
1:911
A.?国家机构日益膨胀?????????????????????????????????B.?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行政效率不断下降?????????????????????????????????D.?冗官问题由来已久
3.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罗马法陷于衰退,教会迅速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了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为王权至上提供了两句重要的格言“皇帝的喜好具有法律的力量”、“皇帝不受法律约束”。这在当时(??? )
A.?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4.1830年,英国议会颁布了《啤酒法》,解除了地方官对啤酒经营长达近两个世纪的管制,导致了酗酒等社会治安问题,直到1879年,才通过《酗酒法》重新强化地方对酒类的管理权。这一过程反映了英国(??? )
A.?自由主义理论内涵的渐变??????????????????????B.?立法服务于经济利益的原则C.?工业化带来议会制度改革??????????????????????D.?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较量
5.1933年初,蒋介石发表演讲称:“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这样一步复一步的兵力,一线复一线的阵地,不断地步步抵抗,时时不懈,这样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预计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蒋介石接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B.?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C.?蒋介石为鼓舞民众做虚假的抗战宣传D.?蒋介石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判断明显错误
6.“我认为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是团结人民的全部力量以加快取得胜利。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1917年,这段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诏书说明(??? )
A.?二月革命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转型????????B.?俄国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C.?沙皇专制体制未发生丝毫本质变化????????D.?沙皇试图通过妥协方式维护君主制
7.下图发表于1951年6月18日。标题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小标题:“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了缓和???????????????????B.?日本是中美的共同敌人C.?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D.?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破裂
8.新中国60年代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曾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政策,即是对帝国主义要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要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要少一点,此政策在当时被毛泽东认为是修正主义而遭受批判,这说明当时(???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得到实践?????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C.?党内外交政策开始出现严重分歧????????????D.?外交政策受到极左思潮影响
9.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B.?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冷战”行为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D.?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10.东汉时期,王符认为当时市场上“好造雕琢之器,巧伪饰之”;而“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为资。今竞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弊,以惑民取产。”由此可见(?? )
A.?奢侈品消费导致社会风气恶化???????????????B.?“重农抑商”观念影响商业发展C.?商品贸易发达掠夺了百姓财富???????????????D.?市场上手工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11.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以唐玄宗天宝三年的长安为背景,还原了唐朝长安的全貌和社会的烟火气。原著作者马伯庸称“我觉得长安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古代城市,全世界的人都汇聚在这个地方,真正这种文化最大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文化表层下所隐蔽的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以下场景不可能在唐朝长安出现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C.?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D.?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
12.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藏书楼,它们大多由地方官员提倡、当地士绅和富商进行捐资创建,除官府颁发赠送的儒家经典外还收藏小说等商业书籍,一些大型的藏书楼藏书数量甚至超过万卷。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藏书成为社会主要潮流??????????????????????????B.?政府对科举考试的重视C.?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D.?南北经济文化差距扩大
13.有学者指出:“欧洲人认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这一论述意识到(?? )
A.?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没有真正出现过B.?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推动了经济文化融合C.?欧洲殖民扩张强行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D.?世界各地的资源和财富为欧洲崛起奠基
14.如表反映了1913-1918年上海从国外进口金属原料的变化情况。据表可推知,当时(?? )
时间
公吨
银两
每吨银两
1913年
125303
9575886
76.42
1914年
121087
9279659
76.64
1915
82818
8601684
103.86
1916年
94372
14011269
148.47
1917年
80276
12566977
156.55
1918年
92519
18130957
195.97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
A.?中国对金属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B.?欧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控制C.?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局面日益加剧????????????D.?一战给中国机械工业造成了瓶颈
15.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16.1934年,美国公共工程管理局规定:针对各个城市负责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和运营的专门管理机构,如果所负责的工程全部位于该城市的行政命令区划之内,那么,管理机构的官员不得由城市官员兼任,否则不能获得联邦拨款。这一规定使联邦政府与纽约市政府发生了正面冲突,最终以罗斯福政府的让步落幕。由此可知(?? )
A.?新政措施与地方利益不一致???????????????????B.?地方政府抵制联邦权力扩张C.?美国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D.?“以工代赈”遭遇重大挫折
17.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这些现象反映了(?? )
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
18.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19.《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其内核是敬德和重民。此书与《诗经》《春秋》一同成为儒家经典,其共同原因是( ??)
A.?历史记录蕴含悠久传统??????????????????????????B.?帝王言行体现出君为臣纲C.?文学表达便于文化传播??????????????????????????D.?孔子敬德重民思想被推崇
20.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2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
A.?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B.?批评太监干政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D.?批评皇权过重
22.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
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B.?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C.?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D.?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23.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24.卢梭认为良心和怜悯正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关于人的一个主要原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据此可知卢梭( ??)
A.?利用自然状态遏制极端的私欲膨胀????????B.?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中的“理性”C.?论证了社会契约的合理性??????????????????? ???D.?基于自然理念对近代文明进行批判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2分)
25. 16世纪,王阳明对朱子理学进行了改造;同时期,马丁·路德掀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会安危。他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賦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1517年,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还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两种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 (1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著作
编纂思想
《史记》(西汉)
强调实录”直书”。“述往事,思未者”。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交。”
《汉书)(东汉)
贯穿五德终始说和五行灾异说等经学观念,着重追述西汉帝业、功德
《隋书)(初唐)
以史为鉴,“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着重探讨前代典籍制度、吏治得失和君臣之道
《新唐书》(北宋)
认为落镇立国的后晋编修的《旧唐书》不合正统而对其则改;“专事褒贬”,以伦理纲常品评史事。如赞公大儒韩愈却只字不提玄奘、僧一行的事迹
《国史大纲》(1939年材版)
要做有知识的国民就应对国史略知一二,并对其抱有温情与歌意,这样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提取表格中两部或两部以上历史著作的关联信息,围绕“历史编纂”自行拟定一个观点,
并结合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自咸平年间(998——1003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
——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恢复职田制度的背景。(8分)
(2)结合材料,简评宋代职田制度。(6分)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11月份月考应届历史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A
B
A
B
D
C
D
D
A
C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D
A
B
D
A
D
D
D
B
B
D
二、材料分析题
25.【答案】 (1)王阳明思想:①心即理;②人性本善;③“致良知”;④反省内心。(答任意3个,每一点2分,合计6分)
路德思想:①因信称义,②否定教皇权威;③国家权力高于教会;④理性思考。(答任意3个,每一点2分,合计6分)
(2) 同:①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②挑战正统思想(权威);③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④具有平等观念;⑤方法上由烦琐到简约,被动转为主动。(答任意4个,每一点2分,合计8分)
共同因素:①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②面临严重社会危机;③传统思想束缚。(每一点2分,合计6分)
【答案】 示例1:观点:历史编纂应该直书真实的客观史实。说明:汉代的《史记》强调“实录”和“直书”,在真实的史实基础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发展变化规律,这是历史编纂的典范。随着儒家思想的官方化和社会化,加上唐宋文人为应对儒学危机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和古文运动的影响,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观褒贬过多,还删改《旧唐书》的原始文献,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
示例2:观点:历史的编纂思想应呈现明显的时代性。说明:两汉时期,儒学统治地位逐渐确立,《汉书》的编纂贯彻了天人感应等经学观念,致力于追述汉代功德。初唐《隋书》的编纂反映了当时唐朝统治者正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致力于完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宋代《新唐书》的编纂则明显受唐宋儒学危机下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很大,有明显的纲常正统观念和排佛倾向。2.世纪3.年代面对抗日战争的民族危机,《国史大纲》则侧重于国民知识教育、国家观念的启蒙和民族自信的构建。
示例3:观点:历史编纂有让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功用。说明:早在汉代,《史记》就已经强调“述往事”以“思来者”,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唐朝《隋书》的编纂也尤为重视“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服务于唐朝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宋代《新唐书》的编纂也发挥了强化正统观念,挽救儒学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近代中国的《国史大纲》编纂于国家危难之际(抗日战争时期),起到启蒙国民心智,强化民族观念,激励国民奋发救亡的作用。
27.【答案】 (1)官吏队伍日渐庞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部分官员贪赃枉法,与民争利;社会矛盾加剧,威胁封建专制统治。(每点2分,合计8分)(2)评价: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 (每点3分,合计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