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伶官传序》 欧阳修 (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伶官传序》 欧阳修 (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2 22:3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业推荐》——伶官传序(基础版)
一、单选题
1、下面词句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存勖(xù) 请其矢(shí) 皆自于人欤(yú)
B. 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 誓天断发(fà)
C. 抑本其成败之迹(yì) 仓皇东出(huānɡ) 乱者四应(yínɡ)
D. 吾遗恨也(yí) 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 泣下沾襟(jīn)
【答案】B
【解析】A项,“矢”应读“shǐ”;C项,“皇”应读“huánɡ”;D项,“溺”应读“n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 岂非人事哉 B.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C. 至于誓天断发 D. 及凯旋而纳之
【答案】D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结合文言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然后再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义作比较进行判断,通常在学习过程中要多积累常用的古今异义词。
A项,“岂非人事哉”意思是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人事”,古义,指人为的原因;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B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意思是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C项,“至于誓天断发”意思是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至于”,古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D项,“及凯旋而纳之”意思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凯旋”,指打了胜仗。古今意义相同。
故选D。
3、对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岂独伶人也哉(旧时指戏曲演员)
B. 伶官传序(是一种文体,有赠序、书序等,本文是书序)
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祀用的牲畜,猪、牛、羊各一头)
D. 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叫“忽”,百万分之一叫“微”)
【答案】C
【解析】用羊、猪各一头为“少牢”。
4、下列各句中,与词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相近的是( )
A.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 满招损,谦得益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比喻不注意微小的隐患或毛病,会酿成大祸或造成重大损失。B项中的“祸患常积于忽微”与之意思相近。
5、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函梁君臣之首 D.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C、D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6、下列各句中的画线词,不属于名词活用为状语的一项是( )
A. 负而前驱 B.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C. 一夫夜呼 D. 仓皇东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B项,矢:箭,名词,没有活用。A项,前:在前面,C项,夜,在夜里;D项,东,向东。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7、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欧阳修的这篇短序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既避免了和传文重复,又说明了作传意图,而文字生动,形象鲜明,毫无概念化的毛病。
②《伶官传序》是冠于《伶官传》前的短序,旨在说明写《伶官传》的意图。
③那么,既要写明作传意图,又要避免和传文重复,就难免概念化。
④很明显,有关伶官的事实,自然应该写在传里。
⑤事实上,关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任其败政乱国的史实,正是写进了《伶官传》里的。
A. ①⑤④③② B. ②④⑤③① C. ⑤③①④② D. ④②③①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应按文意层次安排去推敲短文思路:从文章的缘起、与《伶官传》的关联,到史论中的人物事实介绍应如何处理,最终分析欧阳修作文的高妙之处。
8、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C. 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 《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9、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遗憾
B.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泛指绳索
C. 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本来
D.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词中C项,本:推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②与尔三矢
B.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B项,而:连词,均表转折。A项,与:①介词,和;②动词,给。C项,其:①副词,表祈使语气;②代词,指庄宗。D项,以:①介词,用;②在。

11、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题中A项,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员的任免、考核、奖惩等事务。B项,古义:官名。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C项,古义:走在前面。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
点睛: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

12、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13、下列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 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 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 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岂……欤”的句式,可理解为是一种反诘。从“皆……欤”可以断定是要肯定人事的重要。再从全文来看,文章论述的重点也是人事对得、失天下及天下盛、衰的影响。

1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C. 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D. 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晋王败亡时,也只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义正词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这是一篇“史论文”。另外,此文慨叹的不是晋王,而是庄宗。

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累起来的,而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溺爱伶人有这种结果吗?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题中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微小的事物;祸患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16、简答题。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答。
(2)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反问结尾,有何用意?
【答案】(1)告知三件憾事,希望庄宗完成遗愿。
(2)正反对比。第二段正面叙说,第三段反面叙说。
(3)告诫人们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第(1)题,题干有“用自己的话简答”的要求,答题时不能照搬原文语句,而应有所概括。第(2)题,“具体说明”就要结合文段语意,分析说明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第(3)题,“用意”指目的,故应主要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方面考虑。
参考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三、句子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人们如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2)苏洵在《六国论》里提出如果“????????,????????,”并且坚持向西进攻,秦人恐怕吃饭都不能下咽了。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解析】试题分析:本体是理解性默写,注意语境提示,要写哪几句。注意易错字。鉴 ,赂 ,祸患,忽微。只要句中有错字,就没有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