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写作特点
1、描写有顺序:
⑴由远而近:
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
⑵由总到分:
作者在描写大榕树的近景时,先总写后具体写枝、根、干、叶的位置和颜色。
⑶由面到点:
作者在写鸟的活力时,先写群鸟,再突出一只画眉鸟。
2、注意事物的动态和静态的结合:
课文在描写大榕树时,主要以静态描写为主,从而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它,感受到它的高大、美丽。课文在描写鸟的活动时,主要以动态为主。这样动静结合,给事物增添了情趣,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动。此外,作者在描写同一事物的时候,也注意了动静交错。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注意了课文的前后照应: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由于是在黄昏的时候,鸟儿都躲进了茂密的树叶中栖息,所以没能看到一只鸟,心里感到很失望。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由于是在早晨,是鸟儿活动的时间,所以看到了群鸟欢腾的情景,心里感到特别高兴,前后照应,作者发出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感叹。
《鸟的天堂》教学建议
1、课前建议有条件的学生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深入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小鸟是怎样在这个“天堂”里生活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相机对有关语句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从对枝干、树根的描述中,感受到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
“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使我们感受大榕树枝叶茂盛,给鸟儿创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
“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体验到人们爱护小鸟,追求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小鸟能在这里无忧无虑地自由生活。)
第二个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鸟儿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能想象出鸟儿自在飞翔、欢快鸣叫的动人情景。
4、在学生充分朗读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进一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大家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并相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目,思考并交流:“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中有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天堂”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文中的“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文中出现的几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5、本文文字优美,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可以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你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些句子、哪些部分?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学生畅谈各自的体会和感受之后,再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下来。
6、本文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有部分难字要有选择地加以提醒。如,“灿”“规”中的偏旁“火”“夫”最后一笔都由捺变为点;“耀”字中的“光”最后一笔由竖弯钩变为竖提,右上部分“羽”字中的两个横折钩都变为横折;“隙”字右上部分的“”中间一笔是竖,不是竖钩。另外,“主干”“枝干”中的“干”都是“树干”的意思,应读作ɡàn;“不禁”的“禁”读jīn;“兴奋”的“兴”应读xīng。
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大都是实词,只要能读准音,基本上能够理解意思。因此,可以结合朗读指导进行正音,不必花费时间作单独讲解。有的要求读记的词语可以利用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加深理解。如“应接不暇”,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词语后面的几句话,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且能体会到这个词语的用法。
7、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一些拓展活动,如,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讲讲游览鸟的天堂的经过和感受;或者通过小鸟自述,赞美南国风光或感谢当地农民。
《鸟的天堂》词句解析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真是一株大树”,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一株大树”。它承接课文的上一段,对大家关于榕树的争论给出了答案,说榕树只有“一株”,而不是“我”说的“许多株”,也不是“另一个朋友”说的“两株”。所以在朗读的时候,重音应放在“一株”上。
“不可计数”,“数”在这里读shǔ,作动词用,是“查点数目”的意思;“计数”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合成词,意思是“计算”;“不可计数”是“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对榕树的具体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株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赞美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
3、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应接不暇”中的“应”读yìng,“应接不暇”是指优美的风景很多,看不过来。从大榕树上飞出的鸟儿太多太多,作者眼前捕捉到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这成群的鸟儿生活在大榕树上,营造出了热闹、活泼、自由、欢乐的环境。茂盛的大榕树,吸引了如此众多的鸟儿在此栖息,真是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词语解释
【南国】
指我国南方。只用在书面语言中,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颤动】
短促而频繁的振动。本课指在微风的吹动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留恋】
舍不得离开。
【天堂】
迷信的人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地方。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
【灿烂】
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
先先后后,时断时续的意思。
【茂盛】
(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榕树】
热带树种之一,常绿树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很大。造句:榕树盆景是岭南盆景的精品之一。
【逼近】
靠近、接近。
【展示】
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
【缝隙】
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狭长的空处。
【不禁】
抑制不住,禁不住,不由自主地。
【树梢】
树的枝头。
【画眉】
鸟名。身体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头、后颈和背部有黑褐色斑纹,有白色的眼圈,叫声很好听。
【的确】
完全确实,实在。
【繁茂】
繁盛、茂盛的意思。
【扑翅膀】
轻轻拍打翅膀。
【不可计数】
动词,查点数目。计数,计算。没有办法用数字来计算,形容非常多。
【应接不暇】
暇,空闲。形容人或事物太多,来不及接待和应付。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鸟的天堂》问题探讨 写树为何多于写鸟
《鸟的天堂》一文作者不从写鸟落笔,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大榕树的景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从课题上看,课文的题目已经表明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写“天堂”,也就是写构成鸟的美好生活环境的大榕树,而侧重点不在写鸟。如果把题目改为“天堂的鸟”,那么课文的侧重点就应是写鸟了。
从内容上看,课文的第一部分先写河面上榕树的远景,接着写大榕树枝干的近景,最后是那闪耀着翠绿色的叶子的特写镜头,表现了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从而突出了这棵高大的、罕见的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课文的第二部分展开对鸟的正面描写,描绘出一个百鸟飞鸣的动人场面。但作者不是孤立地写鸟,而是把它们置身于大榕树的背景下来描写的,表面上看来见鸟不见树,其实也是在写树。写藏鸟种类之多,数量之大,暗示了这棵榕树的高大茂盛;写鸟鸣之欢乐,叫声之动听,正说明榕树为鸟类提供了美好的生活环境,的确是“鸟的天堂”。
当然,课文的标题为“鸟的天堂”,那就离不开写鸟。课文重点写榕树,不等于说对鸟的描写可有可无,有了对树中飞鸟的动态描写,与榕树的静态描写形成对比,才能更加显示出大榕树的蓬勃生机。
(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听一听音频《百鸟朝凤》,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鸟的天堂
巴 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 家。他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 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有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鸟,成为鸟的天堂。1933年,巴金来到此处游览后,写下了散文——《鸟的天堂》。
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陆续、规律”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结合描写大榕树特点的句子,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桨
桩
暇
jiǎng
zhuāng
xiá
会 写 字
jiǎng
桨
róng
榕
jiū
纠
zhuāng
桩
自主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不可计数】
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
【应接不暇】
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小组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次序
第一次到
“鸟的天堂”
时间
所见景物
特点
傍晚
榕树
大、茂盛
第二次到
“鸟的天堂”
早晨
鸟
多、欢快
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情况有什么不同?
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并没有看到_ _,而是由
_ _到__ _地观察到大榕树的_ _、_ _和__ ___
的特点,突出了榕树奇特的美。
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 欢腾的景象。 全文表达了“我”对“鸟的天堂”的 和 。
远
近
茂盛
生机勃勃
鸟
大
整体感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群鸟
留恋
赞美
板书设计
鸟
的
天
堂
第一次
(傍晚)
大榕树
第二次
(早晨)
群鸟
字词练习
茂盛——( )
灿烂——( )
不可计数——( )
茂密
辉煌
数不胜数
二、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一、比一比,再组词。
浆
( )
桨
( )
泥浆
船桨
塔
( )
搭
( )
宝塔
搭配
暇
( )
瑕
( )
闲暇
瑕疵
会 写 字
jiǎng
桨
笔画数:
10
笔顺:
10
23.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认识“桨、桩、暇”3个生字,会写“桨、律、榕”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白茫茫”等词语。
2.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具体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并积累词语和优美句子。?
3.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课件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说一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
2.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板题、读题。?? ???
3.介绍作者;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本文指大榕树)
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3.用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并结合课文说说词义。?
继续?????不禁????静寂????不可计数???应接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思考: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所见有什么不同?每次各有什么感受??
(两次。第一次是在傍晚,只看见茂密的一棵树。第二次是在早上,看到了众鸟群飞的热闹的景象。)?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观察顺序?? (由远及近。河面变窄——船逼近榕树——船泊在树下)
3.榕树有什么特点?(大、美)?
4.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a.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生命力强)?
b.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叶多、茂盛)?
c.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出大榕树的蓬勃生机)?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并没有看到_ _,而是由_ _到__ _地观察到大榕树的_ _、_ _和__ ___的特点,突出了榕树奇特的美。
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 欢腾的景象。 全文表达了“我”对“鸟的天堂”的 和 。
四、课堂小结: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硕大无比又极其美丽的榕树。作者从榕树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等方面来描写了这棵静止不动的大榕树。这样的描写叫静态描写。(板书:静态)
七、板书设计:
23.鸟的天堂
第一次 大榕树??????
“鸟的天堂”???? 留恋、赞美
第二次? ??鸟???????
? ???? ? ?
???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脍炙人口的作品。文章写作者和其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想让这样一篇经典之作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朗朗书声伴随课堂,这也是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地方。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我们的教学研究必须不断创新。老师要发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学生要萌发自己的个性意识,课堂教学就要创设个性学习的天地。 其主体参与,合作互动设想是:小组生生互动,集体师生互动;积极探讨中提高学习能力,自然渗透中培养人文素养。
二、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变序的结构。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在速读全文后,我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这些问题,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几许的遗憾。古语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的坚定这个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