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处境十分困窘,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夫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又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夫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巧变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作者介绍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著作《聊斋志异》。
作品介绍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作者主要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采取谈狐说鬼的形式,借以抨击和讽刺当时社会现实和黑暗,揭露封建官府的腐败。但书中也存在着封建说教和迷信色彩。
本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的第二则,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写屠户遇到狼以后,开始是惧怕、妥协、退让,随着狼的步步紧逼,他决心与狼拼搏,最后终于杀死两狼的故事,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并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说明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
艺术特色
文章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一系列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
知识梳理
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 同“只”,只,仅
一词多义
止
止有剩骨 副词,仅,只
一狼得骨止 动词,停止
意
意暇甚 名词,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动词,企图、打算
敌
恐前后受其敌 动词,攻击
盖以诱敌 名词,敌人
前
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前面
狼不敢前 动词,上前
词类活用
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似的
一屠晚归 屠:动词用作名词,指屠户
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恐前后受其敌 敌:名词用作动词,攻击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通到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场主积薪(于)其中(省略介词“于”)
盖以(之)诱敌(省略介词宾语)
倒装句兼省略句
投(之)以骨(状语后置兼省略宾语,应为“已骨投(之)”)
练习题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屠惧,投以骨 以我酌油知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人不知而不愠
两狼之并驱如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其反激之力
解析:B均表转折。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地斗争精神。
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侥幸心理。
“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成功,“眈眈相向”表明狼在寻找机会对付屠户。
简答题
文章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三次交锋:
①屠夫惧怕“投以骨”,不管用,狼仍跟随。
②屠夫背倚麦麦秸垛,“弛担持刀”,与狼对峙。
③屠夫奋起,杀死二狼。
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应该姑息忍让,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有关于狼的成语。
狼狈不堪、狼烟四起、豺狼当道、狼烟滚滚、虎狼之辈、杯盘狼藉等。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尾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主题。既是对狼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残,狡诈凶险,但在智慧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阅读理解
壹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 ( 只划一处 )
其一/犬坐于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恐前后受其 敌对,攻击
(2)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3)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
(4)一狼洞其中 打洞
3.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D)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4.翻译下面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5.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6.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
这则故事讽喻:
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
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贰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牧竖:牧童。竖,童仆。 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D)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例: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叁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寝,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②。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③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④耶?”
【注释】①俟:等待。②革:皮。③遁逸:深深地隐藏。④:自贻患:招致祸患延误自身。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目似瞑 闭上眼睛
盖以诱敌 敌人,指屠户
将啮其喉 咬
信不诬哉 确实、的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止增笑耳/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乃悟前狼假寐/乃杀而取其革
解析:A介词,用/介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B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代词,代指二狼;C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D副词,才/连词,于是,就。
3.翻译下面句子。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表面上装作很亲热,而心里却怀不轨,更不是只有野心了。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阴险、狡猾、奸诈。
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子野心、秉性不改。
5.对两段文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C)
A.甲段中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杀狼的描写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乙段中最能表现富室当机立断的描写是“乃杀而取其革”。
B.甲段文字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C.乙段文字告诉我们:虽然狼本性很坏,但有时它完全可以被人类驯化。
D.两段文字都告诉我们:狼这种动物是狡诈、凶残的。
乙文翻译:
有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稍微大了点,还是很驯服。竟然(就)忘了它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就杀(狼)取它们的皮。这事(是)堂侄虞敦说的。狼子野心,(是)真实(而)没有诬蔑(它们)啊!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豢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肆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释:行室:农田中供暂时歇息的简易房子,多用苦苫或谷秸搭成,北方俗称“窝棚”。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似的
顾野有麦场 看,视
唯有小刀不盈寸 满
遂负之以归 于是,就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屠乃奔倚其下 其一犬坐于前
又数刀毙之 顾无计可以死之
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人不知而不愠
解析:A代词;B代词;C介词,拿、用/连词,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表示修饰;D连词,表转折。
翻译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用力吹了很长时间,感觉到狼不太动弹了,才用带子绑起来。
甲乙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勇敢、智慧的赞扬,同时也告诫人们对于恶势力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相关链接:《狼三则》其他两则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其一翻译: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其三翻译:
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田间休息处,他就跑进去躲藏在里面。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两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如果)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